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根据下面两幅图片上体现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结论是 A.统治集团的奢靡在唐...

根据下面两幅图片上体现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结论是

满分5 manfen5.com

 

A.统治集团的奢靡在唐宋时期发展到极盛

B.图片反映了我国当时综合国力的强大

C.宋代采取了不同于唐代的重文轻武政策

D.出行规模是判断官员职务高低的标准

 

C 【解析】 试题分析:唐朝的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往往发展为割据势力。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有效的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所以本题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汉朝的刺史        B.宋朝的通判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查看答案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从政权更替的角度看该段记载是指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取代世官世禄制

C.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              D.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查看答案

(16分)国民素养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物的人绝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而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

——苏格拉底

“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材料二    梁启超充分强调道德和民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说:“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如故矣。”他从戊戌维新失败中悟出一种道理:仅凭“圣主”,光绪帝“乾纲睿断”是不能取得改革成功的,应当重视作为国家主体的国民。……正因为如此.梁启超强调培养资本主义化的“新民”。进行德、智、体、群等方面全方位的训练,是当务之急。最终使国民具有公德、私德、自尊、政治能力、权利、义务、尚武、毅力、合群等优良品质。

——赵书刚《从近代化视角看梁启超的民权思想》

材料三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说,近年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温家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主张的共同点。(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国民素养观。(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国民素养的滑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加强当今国民素养建设。(2分)

 

查看答案

(18分)结构是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下面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1836-1838年(平均每年)

1894年

 

数量(万担)

比例(%)

数量(万担)

比例(%)

内销

165.29

76.78

171.48

44.32

外销

50

23.22

215.44

55.68

产量

215.29

100

386.92

100

 

 

 

 

 

 

材料三    我们所说的工业化,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是: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不仅能够制造一般的机器,还要能够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象国防方面的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等。

——摘自周恩来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56年11月)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说明黄宗羲与商鞅思想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4分)

 

查看答案

(16分)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请更其法,凡《四书》《五经》之文皆问疑义,其所出之题不限盛衰治乱,使人不得意拟,而其文必出于场中之所作。又不然,则姑用唐宋赋韵之法,犹可以杜节抄剽盗之弊。其表题专出唐宋策题,兼问古今,人自不得不读《通鉴》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分)

(2)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对科举制的基本观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上述议论的背景。(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1905年被废除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