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皇上天下财富民强也。至法当变不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

——摘自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学者马勇认为:晚清政局的糜烂,不能完全怪罪于统治者的错误政策,而是历史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如果一味把中国的失败都夸大到必须由一两个执政者负责,这种看法无疑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慈禧只是在她的历史角色上做了必然要做的一些事情而已。有哪个伟大人物能够在这样的思想酱缸中励精图治,挽救大清这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沈的破船呢?

——《慈禧传》

请回答:

(l)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慈禧太后在变法中的表现? ( 6 分)

(2)据材料二,概括其主要观点。结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9 分)

 

(1)变法之时有限度支持改革,并未明确反对变法;但慈禧代表守旧势力,阻碍变革;囚禁光绪帝,屠杀戊戌六君子,废除变法措施。(6分) (2)材料二观点认为:对清朝政局的糜烂,慈禧太后不该负全部责任。(3分) 评价一:同意材料二的观点。鸦片战争前封建统治日趋腐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官吏腐败成风;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官员、民众普遍形成“天朝上国、虚骄自大”的心态。慈禧太后当政期间,她支持洋务派,允许有限改革,推行清末新政。但毕竟积重难返,最终没能挽救清王朝的灭亡。(6分) 评价二:不同意材料二的观点。固然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日趋腐朽,但政局稳定,农耕经济繁荣。慈禧太后当政期间,她代表满洲权贵的利益,极力维护自己的权力。民族危机面前,出卖国家主权、利益。对内掣肘洋务派;镇压义和团运动:实行“戊戌新政”。她是封建顽固势力的总代表,对清朝政局的糜烂,清朝的灭亡应该全部负责。(6分)(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最高不得超过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问,分析这个问题时一定要依据慈禧的阶级属性进行分析,不能超越阶级性去分析她的行为,所以回答时要注意答案用词的准确性与够严谨性。慈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反动人物,所以她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阻碍历史发展的,但是她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有时也会做出一些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行为,但这并不是她的本心,也不是她的根本目的。 (2)第二问,首先要概括出材料二的观点,然后明确自己的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然后根据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要有充分的史实做为依据来进行全面的阐述。回答时不要把历史上个人的作用夸大化,所以我们正常还应该反对材料作者的观点的。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慈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l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5年1月,法、意签仃罗马协定。意大利应允法、意两国在欧洲问题上,特别是在奥地利问题上采取妥协行动。也就是说意大利把侵略矛头调离巴尔干、地中海和小协约国地区,即离开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则同意把突尼斯和法属索马里的某些利益让给意大利,并纵容意大利侵吞埃塞俄比亚。法国外长赖伐尔承认,“我把埃塞俄比亚赠送给他(墨索里尼)了”,“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

——摘编自王春良等《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轴心国军火生产1940——1943年

单位:10亿美元(1944年币值)

满分5 manfen5.com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国对意大利做出让步的主要原因。其意图和直接后果如何? ( 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轴心国在1943年军火产里变化的特点及产量增长的原因。(9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公民大会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每隔l0天集合一次,决定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用抽签方法从公民中选出,五百人分成10个议员团,每年分为十个时段,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

——摘自《历史研究与资源丛书》

材料二   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技术。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希腊的民主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最坏的时期”是由谁统治的? (2分)概括是由于哪些因素造成了“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的? (7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考核官吏的内容因职务而异, 据《宋史·职官三》记载,以“七事”考核监司。七事为“一曰举官当否, 二曰劝课农桑、增垦田畴,三曰户口增损, 四曰兴利除害, 五曰事失案察, 六曰较正刑狱,七曰盗贼多寡”。以“四善”、“三最”考核守令。四善为“德义有闻、清谨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三最为“狱讼无冤、催不扰为治事之最农桑垦殖、水利兴修为劝课之最;屏除奸盗、人获安处、振恤困穷、不致流移为抚养之最”。……宋代对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是治吏的重要工具之一,事关对人才的选拔任用,不仅涉及到对其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和财经法纪的审计考核,而且还要做出评价,确定等级,作为对官吏赏罚任免升降的重要依据。

——《宋代对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

材料二 1901年3月,西班牙特使葛罗干照会清政府,明确提出“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7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06年规定,中央立法权由议会行使,在议会成立以前,先设立资政院作为过渡性机构。并规定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部行使司法权。

1907年9月20日,清廷下谕先设资政院。10月11日,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设立资政院的上谕颂布后,直到1910年10月3日,才在国会请愿的声浪中举行开院典礼。迫于形势急速变化,责任内阁于1911年成立,主要以皇族任责任内阁阁员,被时人称为“皇族内阁”。

——据人教版教材、教参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官吏考核的主要特点。(8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7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满分5 manfen5.com

上述统计图选自南京师大精品课程《人文地理》教材

比较表一、表二,提取有关人口变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说:“国家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最终是要移交给超国家的全球性机构的。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B.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

C.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