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共同作用是
A.调动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B.促进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
C.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D.推动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完成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的时代背景是
A.国共矛盾的激化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国共关系的缓和
下图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发表的文章中涉及“革命”一词所占的比例。其比例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是
A.五四运动的影响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土地革命的进行 D.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文教科书的插图,据此判断
A.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使用
B.采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图中人物是中华民国政府官员
D.新式通讯工具在中国广泛使用
清代画家郑板桥曾制定润格(即收费标准)“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商品经济发展
C.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文人地位提高
柳治微《中国文化史》载:“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造纸术的突破 B.科举制的完善
C.印刷术的发展 D.图书买卖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