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契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
C.国力对比变化 D.文化途径迥异
下图是宋代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她问世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受挫的1082年。《黄州寒食诗》通篇跌宕,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这一作品( )
A.工笔重彩,线条流畅纵情
B.笔画详备,气象端庄浑厚
C.雅俗共赏,字形斜正交错
D.结构严整,笔画平直稳重
下表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时期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宋金 | 元 | 明 | 清 |
高层政区 |
| 州 | 道 | 路 | 行省 | 布政司 | 省 |
统县政区 | 郡 | 郡 | 州 | 州 | 路、府、州 | 府、直隶州 | 府、直隶州 |
县级政区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州、县 |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C.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华民国30年12月9日,民国政府发布一文告,全文如下: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在此时期,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不料强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
(1)中华民国政府的这一文告是在什么形势下发布的?(4分)
(2)概括文告的核心内容。你如何认识这一文告? (6分)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中世纪,西方国家国王要征税,必须征得纳税人的同意。而同意的前提是国王的征税要求须符合纳税人的利益和需要。教、俗贵族或议会控制了税权,对王权形成制约。
在中国古代,人们无不认为纳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政府的职责是征税,臣民的任务是纳税,各安其业,各守其位,各尽其责。税民从来计较于征税的频率、税率的高低和税额的大小,却从没将税权执掌作为问题提出来。
—— 顾銮斋《中世纪的西方国王为何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
(1)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中世纪西方不同的税权观。 (4分)
(2)以英国为例,概括并依据具体史实说明西方税权观对近代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6分)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
—— 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节选)
(1)列举商鞅“惩奸宄”“务耕织”“尚军功”“孥贫怠”的具体措施(4分,各举一例即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毛泽东对“商鞅之法”的评价。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