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
A.农户植棉日益普遍
B.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从《国 语·齐语》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 )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安土重迁”的思想
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
尽于是。”材料所描述的农具是下面的( )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土地兼并的严重性
C.生产技术的完善性 D.精耕细作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