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8年1月,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快结...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8年1月,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美国成尔逊总统提出十四点计划,认为这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唯一可行的计划。

(1)公开订立和平条约,无秘密外交。

(2)无论战时与和平时期,公海航行绝对自由:……

(4)充分互相保证,各国军备必须减少至保证本国内部安全的最低水平;

……

(14)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持世界和平。

一一尔逊《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在1941年8月13日签署了《大西洋宪章》,14日正式公布。

第一,他们的国家不寻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

第二,两国反对不符合有关民族自由表达的愿望的领土变更。

……

第六,在最终摧毁纳粹暴政以后,两国希望见到建立这样一种和平,以使一切民族得以在自己的疆界内安居乐业,保证一切地方的所有居民都可以过无所恐惧、不虞匮乏的生活。

第七,这样的一种和平应当使所有的人能够在公共海洋上不受阻碍地航行。

第八,两国相信,世界上一切国家,基于实际的和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如果在自己的国界以外进行侵略威胁或可能进行侵略威胁酌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军备,就不能保持未来的和平。两国相信,必须在建立更广泛和更持久的普遍安全体系以前解除这类国家的武装。两国也将赞助和提倡一切其他实际可行的方法,以减轻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在军备方面的沉重负担。

——《大西洋宪章》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大西洋宪章》在构筑集体安全方面与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有何不同。(9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集体安全的认识。(6分)

 

(15分) (1)威尔逊企图通过《十四点计划》在一战后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 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企图通过国际联盟参与争夺世界霸权。(4分)《大西洋宪章》中对“所有国家”的强调,摒弃了意识形态的隔阂,有利于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抗击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大西洋宪章》公布之后签订的《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5分) (2)集体安全需要大国负责任的参与,需要建立彼此的互信;建立务实的国际组织保障集体安全;完善国际法,保障集体安全;人类共同利益应高于国家、民族利益,要有世界眼光。(言之有理,酌情加分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计划表面上标榜“民族自决”,反对“秘密外交”,倡导建立“公正而持久的和平”,实际上是美国企图利用战争中增长的实力,削弱竞争对手英、法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也反映其敌视苏联、反对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立场。威尔逊为了反对英、法、俄撇开美国秘密分割世界,提出反对秘密外交;为了取代英国的海上霸权,主张海上自由;为了确立美国的商业霸权,要求废除经济壁垒;在欢迎俄国进入“自由”国家社会的招牌下,反对苏维埃政权,在注解中明确表示要承认并援助若干临时政府,与苏俄政府对抗;以同等重视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要求来否认被压迫民族的民族独立,以“自治”为名反对前奥斯曼帝国内的阿拉伯民族的独立;为了使美国成为世界盟主,建议创立国际联合机构。而《大西洋宪章》提出的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目的和进步民主的重建战后和平的目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于动员世界人民,加强反法西斯联盟,打败德、意、日侵略者,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集体安全政策又称集体安全保障。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建立,是迄今为止国际社会所作的实现集体安全体系的两次重大努力。因此可以得出集体安全需要大国负责任的参与,需要建立彼此的互信;建立务实的国际组织保障集体安全;完善国际法,保障集体安全;人类共同利益应高于国家、民族利益,要有世界眼光。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集体安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215年英国“自由大宪章”规定:由大封建主选出一个由25人组成的委员会来监督国王是否遵守宪章。1647年.1649年,英国平等派两次提出普选权问题,但遭到克伦威尔政府压制。“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在1689年,1701年被迫接受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宪法性文件,确认议会是凌驾国王之上的最高立法机关,宣布国会议员实行直接“自由选举”。

一一张伟《美英法三国选举制度比较》

材料二  像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从欧洲这个母体中脱离出来的“碎块”,因此这些“碎块”将主要保留他们在脱离母体时所具有的母体的特性。美国是在其母体英国宗教革命时期甩出的“碎块”,因此它继承了英国已经建立的代议制传统。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时,几乎无人反对在美国建立国会,也无人反对以选民选举方式产生国会。

——【美】路易斯·哈兹《新社会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选举制度建立的背景。(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哈兹的“碎块”理论。(5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武宗海山沉溺酒色,在1311年正月病死。同年3月,皇太子仁宗即位。即位后,仁宗废尚书省,并以“变乱旧章,流毒百娃”的罪名,拘捕脱虎脱等处死,而各地行尚书省仍为行中书省。四月即下诏罢废至大银钞及铜钱,诏书说:“比者尚书省不究利病,辄意变更。既创至大银钞,又铸大元、至大铜钱。钞以倍数太多,轻重失宜;钱以鼓铸弗给,新旧恣用。曾未再期,其弊滋甚”。  同时仁宗采用汉人传统的理财方法经理田赋。他建策行经理之法,使有田之家及诸王位下、寺观、学校、财赋等田,一切从实自首,做到“税入无隐”。仁宗信用李盂等汉臣,尊孔崇儒。自一三一四年八月,各郡县推举年在二十五岁以上的举人经乡试后,次年二月在礼部会试,然后御试。以后,科场每三年开试一次。考试规定用朱熹注,使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术。

(元史》评价:“纵其一生,他还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

一一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仁宗改革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仁宗改革的历史作用。(9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古代王朝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都城及现今地名统计表。

满分5 manfen5.com

注释:①商代商【城原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公元14世纪,商王盘庚把瑚蝴壮迁址殷。

②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洛阳。

③隋唐两代均以洛阳为东都,

④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明代商嗡从应天(今南京):迁到北京。

⑤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清政府把高强郎氇归匕京,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

阅读表格,从中分别提取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予以说明。(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资本家来华经营贸易与投资。与此相随,一些外国银行也纷纷在华设立分支机构。至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华的外国银行为英国所垄断。

1872年,德国政府在上海成立了德意志银行上海分行。该行不但参加中国生丝出口的抵押放款,同时也参加洋煤进口的抵押放款。

1889年德华银行成立,总行设立于上海。其后又在天津等13个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从而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网络,以便与日,英、俄等国金融组织相角逐。德华银行除经营传统银行业务外,其章程规定德华银行以促进德国与亚洲之间的贸易为目的,负有支持对外贸易,办理国际清算的任务。德华银行业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发行纸币,这是德华银行的特权业务。从1904年起德华银行就有对胶州湾及中国各地发行纸币的特权,其纸币发行量从1907年的不过447 774. 04两,到了1913年这2 595 968两。德华银行还带有浓厚的投资银行色彩。如1896年,清朝政府为筹借第2期对日赔款,拟募集公债160万镑,由英国汇丰银行和德国德华银行各承受其半数。而后德华银行又承受了津浦铁路,湖广铁路铺设借款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其势力不亚于英商汇丰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跨国银行中颇有影响。

随着欧洲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民国时期华资新式银行业的发展,德国的在华银行业逐渐走向了萧条。一战爆发后,德华银行青岛分行及其在鲁投资全部被日本接收。二战期间,德华银行虽又与日本银行合作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建立了立脚点,但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地德华银行由我国国家银行接收。

一一摘编自曹艳荣《德国在华银行业的历史变迁》

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在华银行业兴起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在华银行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15分)

 

查看答案

托马斯.L.弗里德曼在《雷克萨斯和橄榄树》中比较了“全球化体制”和“冷战体制”:“如果冷战世界明确的观点是‘分裂’,那么全球化明确的观点就是‘整合’。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整合”推动了分裂国家的再次统一

B.“全球化体制”下国与国的矛盾趋向缓和

C.“分裂”激化了民族矛盾与宗教冲突

D.“冷战体制”有利于推动国际力量的重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