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中 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 试。――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农村政策放宽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健是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初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4分)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改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社会主义改造成果?为什么?(4分)

(3)你对今天的改革有什么认识。(4分)

 

(1)新中国成立初,农村是以集体生产合作化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分) (2)不是。因为改革不是要取消集体经济,而是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集体经济。(4分) (3)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卞进行的改革,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改变。(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题材,来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作答,特注意设问中的“新中国成立初””农村改造的方式”时间点和限制条件,由所学可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第二小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再根据所学做答;材料一中的“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 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和材料二中“包产到户”等信息点,答案显然易见。 (2)解题思路应先表明态度,在阐明理由。由材料二提取到改革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再根据中国经济体制的概括分析,经济体改革前提坚持社会制度,改革内容是生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改革本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而农村经济体改革不会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只是从经营方式、分配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着手从而解放农村的生产力。 (3)根据材料有效信息,综合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认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用家庭或个人经营取代生产队的集体经营;从中得出: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解放农村的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农村从经营方式、管理体制、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解放生产力进而更好控股集体经济;从中得出:农村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认识到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卞进行的改革。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复杂,存在多种经济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下列图片信息: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洋务运动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示意图:

满分5 manfen5.com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出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所在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形成其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

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 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 215(南方)

1 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 450.92

6.42

3.21

3.21

90%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 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 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对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分)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3分)

(3)你觉得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3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3 分)

 

查看答案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由理想变成现实。你认为最重要的是(  

A.飞机的广泛使用                B.电话和电报的使用

C.国际互联网的诞生              D.航天事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B.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查看答案

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A.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特权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被迫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具有吸引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