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的关系?各自的理由是什么?(8分)

(2)请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两方面分别各举一例说明古代中国重农的表现。(2分)

(3)尽管封建社会推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手工业和商业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各列举古代冶金业、丝织业、制瓷业的一项成就。(3分)

 

(1)材料一认为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农业为本商业为末。理由是农业可“使天下各食其力”、商业“游食之民甚众”。(4分)材料二认为农工商皆为本。理由是认为“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 (4分) (2)生产工具:耧车、曲辕犁等;生产技术:垄作法、代田法等。(2分) (3)冶金业:灌钢法等;丝织业:斜纹提花织物等;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等。(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可知,材料一认为农业是本业,商业的末业,应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原因是农业可“使天下各食其力”、商业“游食之民甚众”。根据材料二中“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可知,材料二认为农工商皆为本。理由是认为“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 (2)注意区分题中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生产工具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直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生产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遵循自然规律,在劳作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古代中国农业的生产工具有:耧车、曲辕犁等。生产技术有: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等。 (3)古代冶金业的成就有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还有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古代丝织业的成就有西周时期的斜纹提花织物、明清时期的缎等。古代制瓷业的成就有东汉的青瓷、北朝的白瓷、宋朝的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彩瓷、珐琅彩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古代冶金业、丝织业、制瓷业的成就、重农抑商政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中,钢铁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9年,我国钢产量仅为15.8万吨,1957年增至535万吨,1958年达到1 108万吨,但其中合格的仅有800万吨。  

(1)1949-1957年,我国钢产量迅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4分)

(2)1957-1958年,我国钢产量为什么差不多翻了一番?(2分)

(3)1949年以来我国钢产量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查看答案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主要是因为  

A、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B、农村经济体制的僵化和弊病,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中,最具代表性和严重性

C、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农村人口是中国人的主体,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却又最低

D、农村经济体制的复杂程度和改革所需要的力度,都远远低于城市体制,比较容易展开。加上经济体制改革是新生事物,经验不足,所以,先从农村经济体制入手

 

查看答案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和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是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城市化进程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查看答案

“文革”开始后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  

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东批评

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