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对峙、新兴力量兴起到呈现“一超多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对峙、新兴力量兴起到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并出现多极化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材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 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材料三 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可见苏联在二战中崛起后没有延续反法西斯同盟的惯性进入既有的世界体系,而是另组一个针对西方的“社会主义阵营”。   

(1)据材料一,归纳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请运用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冷战起源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3)材料三认为“美苏40余年冷战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两例加以说明。

 

(1)观点:苏联扩张侵略引发冷战。(1分) 分析: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不应该仅归因为苏联的扩张。 (2)特征:外交和武力相威胁(或缓和与紧张相交替)。 因素:经济全球化需和平、稳定的环境;美苏力量均势(核威胁的影响);国际多极化新力量遏制了战争。(3分) (3)理由:朝鲜半岛分裂,成为大韩民国和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新中国一五计划优先重工业(一边倒外交);日本经济复兴。(任答两点,共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 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等关键文字信息来概括观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美苏两国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角度分析原因。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内容从材料二中“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美苏势均力敌以及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影响等角度概括作答。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所给的观点,冷战对亚洲地区既有热战也有冷战,热战可以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角度回答,冷战从朝鲜半岛分裂、中国建国初期外交政策以及日本经济的复兴等角度综合分析作答。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冷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材料二: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

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 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有什么特点?

(3)国共前两次合作破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二:1781年经13州批准的《邦联和永久联合 例》生效,标志着美国成为一个邦联制国家。它规定:“各州均保留其主权、自由与独立。”但实践证明了它的不可行性,美国迫切需要新的政治制度挽救国家。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它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模式,即联邦制。明确提出了新的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四条 基本原则:分权原则;共有权原则;权力禁区原则;宪法至上原则。1788年,新宪法经各州批准生效。至此,联邦制在美国正式确立。这一制度被人们认为是“自由和绝对统治之间最成功的调和”

材料三: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请回答:

(l)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是“自由和绝对统治之间最成功的调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取得的最突出成就。依据材料三,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特点。

 

查看答案

对联也能反映历史。下列对联中能够反映民国初期历史现象的是

A.“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

B.“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

C.“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D.“凤呜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

 

查看答案

2014年以前,半官方的民间组织一度是海峡两岸最重要的沟 通桥梁。据此推断,台湾方面的半官方代表团,可能曾出席   

A.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B.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庆功会

C.《中美建交公报》签字仪式

D.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查看答案

在某个时期美国政治文化中出现了“围堵”、“解放” 、“多米诺骨牌”、“威慑”、“遏制”等概念。这些概念出现的时期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B.一战时期

C.二战时期                    D.冷战时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