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冯桂芬(1809~187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冯桂芬(1809~1874),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早年师从林则徐,后熟读《海国图志》,受林、魏的影响颇深,思想比较开放。1840-1859年,冯桂芬在北京任翰林院编修,有机会了解清最高统治集团内的各种情况,从而对整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此外,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剧变,对冯桂芬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为躲避战乱,冯桂芬一度避居上海,并写下传世名作《校邠庐抗议》。

在冯桂芬眼里,“西学”囊括了生产技术、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内涵。他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采西学,制洋器,发展军事工业以及其他事业。他对清朝统治也有不满,要求革新内政,并且重视农业生产,倡议在生产中采用机器,以节省人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建议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给予掌握西方技艺者科举待遇。他所设计的试图使中国走向富强的方案,不仅受到了洋务派的礼赞,而且在《校邠庐抗议》出版三十年后仍然受到维新派的高度重视,对清末政治、经济演变的影响很大。

——摘编自熊月之《冯桂芬评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冯桂芬创作《校邠庐抗议》的原因。

(2)归纳冯桂芬的思想观点,并作简要评述。

 

(1)原因:清政府内忧外患;林则徐、魏源思想的启发;冯桂芬对国内封建制度的深刻认识和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了解。(6分) (2)观点:核心是中体西用,要求革新内政,并改革科举制。(4分) 评述:冯桂芬的思想为洋务运动作了理论说明,也为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但仍存在其局限性,没有提出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5分。答2点记4分,答3点给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中“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剧变,对冯桂芬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可知当时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的局势,根据材料中“他早年师从林则徐,后熟读《海国图志》,受林、魏的影响颇深,思想比较开放。”得出林则徐、魏源思想的启发,根据材料中“1840—1859年,冯桂芬在北京任翰林院编修,有机会了解清最高统治集团内的各种情况,从而对整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得出冯桂芬对国内外局势的了解。 (2)第一小问观点,根据“‘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采西学,制洋器,发展军事工业以及其他事业”得出倡导中体西用,根据材料中“要求革新内政,并且重视农业生产,倡议在生产中采用机器,以节省人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建议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给予掌握西方技艺者科举待遇。”得出要求革新内政,改革科举制度;第二小问评述,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为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又要认识到其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5年12月6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美国小组一行16人离美赴东京之前,凯南(首席检察官,美国人)对美国报界表示,他认为裕仁天皇显然应该受到审判。登上飞机后,凯南收到杜鲁门总统的一封信。信中指示凯南不得对裕仁和任何皇室成员起诉。日本侵华部队的司令官朝香宫未被列入被告名单;为中国人民所深恶痛绝的侵华战犯冈村宁茨也逍遥法外;在中国进行了种种骇人听闻的残酷试验的日本“731细菌部队”司令官石井也不在被告之列。1948年4月16日,法庭宣布休庭,以进行讨论,做出最后判决。在讨论过程中,法官们在对东条英机等战犯是否应该判处绞刑的问题上发生了较大分歧。庭长韦伯主张流放,美国法官主张只将发动太平洋战争和虐待美军战俘的战犯判处死刑。中国法官要求严惩土肥原贤二和松井石根。最后法庭以6票对5票的微弱多数做出死刑判决。1950年11月,重光葵获释,后在日本政府内供职。这期间,其他日本在押战犯也纷纷“宣誓出狱”。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东京审判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东京审判的影响。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节选自美国《独立宣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独立宣言》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独立宣言》的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银两、银元、铸币以及各式各样的纸币等等。混乱的货币市场成为正常商品流通的绞索,严重阻碍着中国经济发展。1934年6月罗斯福实施“白银”国有政策,致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国内的金融市场濒临崩溃的边缘。面对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宣布实施“法币”政策。这次币制改革一开始受英国政府左右,确立法币与英镑挂钩,引起美国不满和干涉,最终,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白银协定》,确定法币与美元的汇率为法币100 元等于美元29.75 元,这样实际上就使法币依附于美元。此次币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一)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再拥有货币发行权。(二)宣布实行白银国有政策。(三)设立发行管理委员会。

(1)根据材料,分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形象五花八门,观点迥异。

满分5 manfen5.com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

材料二  新中国人口发展变化曲线图。

满分5 manfen5.com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

(3)你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人口现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