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在这一时期(明中后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葡、西、日等国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中外贸易的显著特点。

——樊树志《晚明史》

材料二:时文被大批地印刷和流传是在明代的成化年间以后。成化之前,世间无刻本时文。杭州通判沈澄刊印了一册《京华日钞》(时文选集),获得了重利。从此以后形成风气,甚至达到了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的地步。……顾炎武曾说过:“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些学者把明清江南经济与英国经济进行比较,力图找到明清以后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欧的原因。

黄宗智提出了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江南的农户家庭虽然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获得了较高总收入,但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盈却是下降的。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他把江南经济运行的这一方式称为“内卷化”或“过密化”。黄宗智认为,真正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如18世纪英国农业以及现代机械化农业所展示的情形。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出现了“内卷化”,成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典型代表。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出版时文反映哪些现象?

(3)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因为哪些因素从而没有走向近代化。

 

(1)①民间对外贸易发达,出口大量商品到外国,处于出超地位。②明代市镇经济发展迅速。③牙行在明代市镇中,一方面助长商品经济的发展,借以从中获利;另一方面却破坏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3点6分) (2)①明代印刷业和出版业水平有较大发展。②明代人口大量增加,科举竞争压力增大。③明代科举八股文,士子通过研习时文,提升八股文水平。④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出版时文是商业行为,出版商有大量的利润。(3点6分) (3)①商品经济只在江南地区发展较充分,在全国范围内,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②八股文科举取士,限制了思想发展。③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江南地区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发展没有进入发展型增长。④中国在明清时没有庞大的海外市场和优质的矿产资源。(3点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在这一时期(明中后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可知,明代民间对外贸易发达,出口大量商品到外国,处于出超地位。根据材料一中“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可知,明代市镇经济发展迅速,牙行在明代市镇中,一方面助长商品经济的发展,借以从中获利;另一方面却破坏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2)根据材料二中“时文被大批地印刷和流传是在明代的成化年间以后。成化之前,世间无刻本时文”可知,明代印刷业和出版业水平有较大发展。根据材料“杭州通判沈澄刊印了一册《京华日钞》(时文选集),获得了重利。从此以后形成风气,甚至达到了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的地步”可知,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出版时文是商业行为,出版商有大量的利润。明代科举八股文,士子通过研习时文,提升八股文水平。 (3)根据材料三中“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盈却是下降的。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可知,材料中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江南地区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发展没有进入发展型增长。这是导致江南地区没有走向近代化的原因之一。根据材料“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可知,材料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没有庞大的海外市场和优质的矿产资源,这是导致江南地区没有走向近代化的又一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导致明清时期中国没有走向近代化的因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把中美关系概述为: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维新派主张以美国式政体改造中国政治

B.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C.美国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

D.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查看答案

1895年,恩格斯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缺乏产生的经济基础         B.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C.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查看答案

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查看答案

清代乾隆年间,学者洪亮吉曾言:“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至矣……故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由此分析洪亮吉人口论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认识到人口激增会带来社会动乱 

B.发现了清代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

C.肯定了人口多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D.意识到盛世之下隐藏着人口危机

 

查看答案

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尼尔在《权力的追求》中说:“中国在一千年前后转向市场调节的行为颠覆了世界史的一个关键性的平衡。我相信中国的例子启动了人类的一个千年探索,去发现在协调大规模行为这一点上,从价格和私人或小团体(合伙或公司)对私利的看法出发,会有些什么成果能够体现材料中“转向市场调节的行为”的观点的是

A.唐朝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B.宋朝交易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C.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D.明清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