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

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   

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

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       

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南曰墟,北曰集、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等字眼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农村集市 【名师点睛】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 1、商业市镇兴起; 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 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材料的观点认为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查看答案

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注重依法治国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查看答案

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焉。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反映了

A.西汉初期商业势力还很弱小

B.中央政府对商业势力进行了有效控制

C.西汉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   

D.地方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特点

(2)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历史地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时期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阶段

明清时期

A: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近代前期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

C:

制度化、体系化

改革开放以来

D:

迅速发展、实质突破

运用所学知识,从表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指出该时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并做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