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6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92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示例:不同: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毛泽东时代,中国史学研究受苏联研究范式较深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被中国史学界接受,成为历史解释的工具)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示例说明:本示例仅就教材出版时代分析原因,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角度不再示例。)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结合材料可以概括出不同点,指出的不同之处要表述明确清楚;既可指出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也可指出其他不同。分析原因是要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如历史史实角度: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历史认识角度:有历史依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辩证地看待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影响,用具体例证加以说明。综合多种角度或另有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背景 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教材版本的认识。能力要求较高。从全球史观看,新航路引起商业革命,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始了殖民扩张、掠夺。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国家强于社会”的东方模式,这种模式的确立起于前4世纪中叶的商鞅变法,完成于前2世纪末由汉武帝所落实的“盐铁专卖”。在这两千余年中,运行于这个定型之中的政治经济的组织原则,社会各阶层成员的生活方式,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逻辑、伦理与价值观念的社会基础等等,丝毫未动。根基既然屹立不移,则社会的上层建筑纵有剧烈的变动,也万变不离其宗。国家强于社会的传统中国,社会自然进化的力量,克服不了本社会中已经制度化而早已根深蒂固的社会惰性。这一惰性也就限制了科技在促进生产力方面的发展。人工制造的社会惰性,为自然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设限;自然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有了限制,则生产力就不能促进社会本身作性质上的变化。资本主义也就永远出不来了。(摘编自唐德刚《论“转型期”与“启蒙后”》)

材料二  工业革命前,欧洲强国仅在亚、非两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在南北美洲。工业革命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几乎整个的非洲。

欧洲人从种族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方面移植他们的文明使美澳两洲欧化了。生产率增长、医学进步导致19世纪欧洲人口的急剧增加,引起的人口压力通过海外迁移找到出路。铁路和汽船有效地把大批大批的人运过海洋和大陆美澳在种族上欧化工业革命提供的必需机械和技术,使大陆的内地被横越,美澳两洲在经济上也被欧化。美澳两洲语言宗教与欧洲基本上是同样的,美、澳两洲成为欧洲世界的一部分。

1870年以后,“新帝国主义”使地球的很大一部分表面成为欧洲少数强国的附属物。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欧洲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剩余资本投资的好去处。社会达尔文主义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的学说导致种族优势的观念和白人有“责任”统治世界上诸“劣等的”有色民族的观念流行。征服地加上原有的殖民地,产生一种奇怪的、前所未有的形势:世界的一小部分地区统治了其余地区。

(1)材料一,中国“国家强于社会”的东方模式,是什么含义?以16~18世纪中国的相关事实,分析这种模式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欧洲中心论是世界近代史上欧洲人对世界认识的一种思想他们认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据材料2,指出欧洲中心论出笼的依据。导致欧洲成为世界中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读《世界能源结构变化趋势图》,能直接反映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两次工业革命世界能源变化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核能太阳能等高效、清洁能源比例大幅上升

B.西方发达国家引领着世界能源发展变革潮流

C.蒸汽、电气时代导致能源比重大幅上升

D.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导致欧洲中心格局动摇

 

查看答案

18后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美国崛起共同的核心因素是

A.两国引领了世界技术革命的潮流

B.两国制度的变革为崛起提供条件

C.工业革命奠定了崛起的物质基础

D.两国著名思想家为人类解决疑惑

 

查看答案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发展迅速,英国人遍布世界各地。如何保护遍布世界各地贸易、投资的英国人的财产、人生安全,英国政府的做法是

A.与欧洲国家签订自由贸易保护协定 

B.为世界确立了资本流通、安全、增值的原则

C.在中国获取不平等条约保护的特权

D.将投资集中于自己的殖民地印度、澳大利亚

 

查看答案

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七年战争的结果在欧美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加速欧美社会发展的变革,这不能说明

A.两年后欧美文明发展道路出现了质的变化 

B.加快人类由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步伐

C.英战胜法国压迫北美,导致北美社会剧变

D.法国战败后的财政危机导致欧洲剧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