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 题,国家允...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

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B.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

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题眼是“个体企业”。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但“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表明此时尚未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A项错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一直没有改变,故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说法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个体企业”反映了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了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即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故D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5年7月15日,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凤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他,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

A.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

B.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C.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查看答案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发起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动机,并非来自于本社会的内部,而是在外部的强大压力——在西方国家侵略造成的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巨大压力下,在基本没有近代因素作前提的条件下,中国人仓促地采借西方文明,发起了近代化运动。

材料二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对于新中国的工业化,有人认为,毛泽东他们那一代人是打地基、搭框架的,提供了一套毛坯房;而邓小平他们则为这座房子进行了基础装修;现如今我们所做的,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对房子进行精装修了。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特点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选择了一条怎样的工业化道路。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全民炼钢,(20世纪)60年代全民度荒。(20世纪)70年代全民下乡,(20世纪)80年代全民经商。

——“全民”谣

材料二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头条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1978—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

满分5 manfen5.com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全民炼钢”“全民经商”分别与当时推行的什么政策或运动有关?为什么二者都出现了“全民”参与的情况?

(2)材料二提供的数据可信吗?为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粮食生产总体呈现增长态势的原因。

(3)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材料二属于哪一类史料?这类史料有什么优点?有什么局限?

 

查看答案

邓小平曾说:“其实,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调。”邓小平所谓的“唱反调”的含义是(  )

A.全面整顿触及“四人帮”的经济利益

B.全面整顿与当时政治、思想路线相悖

C.推行拨乱反正,形成了正确的组织路线

D.直接挑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主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