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其主要意图是鼓励人们(   )

A. 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      B. 反抗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

C. 发现自我,追求人身自由      D. 以个人感受作为价值标准

 

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代价予以抵制”,这体现了苏格拉底崇尚人的理性和追求思想的自由,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下列思想与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是(   )

A. 朱熹的格物致知                   B.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C. 李贽的离经叛道                   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查看答案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反映了朱熹的教育观念是(   )

A. 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 反对追求功名利禄

C.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 格物以致义理真谛

 

查看答案

《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 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材料体现了(   )

A. 天人感应思想             B. 君权神授

C. 阴阳五行学说             D. 封建等级思想

 

查看答案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后摄政(公元982年~1009年)后由于与宋(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战事多,每次战争都俘获大批人口,但这时萧太后对新征服的各族人户,不再编为官户奴隶而是依其原来的生活习俗设置新的部族,使其成为平民。把原来属于奴隶身份的“头下户”,改变成具有农奴性质的“二税户”,采取封建式的征收地租的剥削形式,使奴隶成为向朝廷纳税的编民。据不完全统计,萧太后摄政的二十七年里,减免赋税.赈济灾民、流民、贫民的诏令达三十次之多。采用移民、招幕以及许民‘请业荒地”等多种办法,招徕闲散劳动力,借以扩大耕地面积,恢复当地因战争而遭到破坏的农业经济。按规定,凡垦荒者在一定年限内可免除赋税,免赋年限最长达十年。“贫民”则另给以耕牛、谷种,还派出有经脸的农师传授耕植知识。萧太后还“诏疏旧渠”,兴修水利。她还亲自“观稼”,遣使劝农,如命唐古(耶律唐古)“劝督耕稼以给西军,田于胪朐河侧,劝督耕稼以给西军,田于胪朐河侧,是岁大熟。明年,移屯镇州,凡十四稔,积累数十万斛,斗米数钱”。

——摘编自张宏、刘延丽《浅析辽期萧太后的治国方略》

材料二 辽景宗病死的次日,年仅12岁的长子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遗诏由皇后萧绰(燕燕)摄政。……萧太后也不时减免税赋、徭役,对地方官采取考任制,进一步实行汉官制,改各部的令稳为节度使,又推行部分汉律,统和六年还开始科举考试,最初虽只录取一二名汉人进士,却开辟了吸收汉族地主通过科举进入仕宦的途径,又在南京设立太学以培养汉族地主进入统治集团,进一步巩固了辽的统治基础。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萧太后的改革措施。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萧太后的改革对当时辽国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