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1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1450.92

6.42

3.21

3.21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 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

(3)你对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的可信度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1)①粮食单产提高;②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③耕地面积增加;④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发展;⑤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 (2)粮食产量的提高保障了粮食供应;②更多的劳动力可以从事经济作物种植;③耕地面积的增加为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条件。 (3)①可信:粮食种植业的迅速发展,为经济作物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祁门县山多田少,适宜茶叶种植 ②不可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生产水平低、重农抑商思想较强等)下,“业于茶者七八”的说法存在夸大之嫌,尚需存疑。 (4)①政治基础: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人民生活比较安定。②经济基础:商品经济发展,茶叶产量增加,各地生活习俗的融合③文化基础: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时依据材料一,从总产量、人均占有量、耕地面积等方面分析总结:粮食亩产量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 (2)从材料一可知粮食作物面积减少,茶种植面积增多;材料二反映茶叶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南方是因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可为其他种植业提供劳动力以及土地的可能性;再联系所学的知识作答,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的提高;多余劳力种植经济作物。 (3)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对材料观点持赞成和反对意见均可,关键是提出合理的史实论据加以论证。不管哪种历史现象都要有事实作依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唐代经济发达种茶的人数较多是较为可信的,但是,十之七八种植不太可能,因为联系当时的经济政策可知当时奉行的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 (4)结合所学内容和材料四文字可以联系总结出中国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时代背景因素,政治上是大一统,统治清明,政局稳定;经济上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同时考虑唐朝的文化政策、对外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因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是有(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的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查看答案

(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C.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

 

查看答案

(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时期(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查看答案

(“在广州,外国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

A.造成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

B.主要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有关

C.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