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人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相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下列两幅图分别是欧洲人15世纪(左)和16世纪(右)绘制的世界地图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着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二中由图一到图二说明了欧洲人对世界范围的认识有何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导致材料二变化的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1)由局限于欧洲(或欧、亚、非)到扩大到世界范围(或增加了美洲)。(4分)事件:新航路的开辟(2分) (2)评价: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6分) (3)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变化:第一幅图可以看出,欧洲人认为欧洲是中心,只知道与欧洲有联系的欧、亚、非三洲,不知道有美洲地区。 第二幅图则增加了美洲。这就是变化。事件:根据上述变化,可知欧洲人知道美洲是因为哥伦布航行到美洲,发现了美洲大陆,所以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事件应该是新航路开辟。 (2)评价:题目要求“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材料一中的研究视角是全球史观,即“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据此来评价材料二所体现的新航路开辟,也就是把它放在全世界这个大背景下去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3)材料三是从欧洲和美洲两个角度来看待哥伦布航行到美洲这一历史事件,除了这两个角度之外,还可以从全球视野下来看待其影响。所以全面评价可以这样来看: 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名师点睛】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影响,按照不同的史观和不同的视角去看,都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了解各种不同的史观,对于我们更好的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非常有用的。目前我们用到的史观大体上包括以下几种: 1、唯物主义历史观: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 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 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即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世界史。全球史观的主要观点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生产力与世界各地区间的交往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演变。 4、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5、文明史观:把文化或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认为文化或文明也是经历着生、长、盛、衰等发展阶段的有机体,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主要观点是: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 ;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文明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1)据材料,你可以判定明朝末期,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的生产方式有何基本特征?

(2)材料中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在明清之际又受到哪些因素的阻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朱元璋说,“我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撙节用度,自有余饶,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

──《明实录·太祖实录》

材料二   雍正皇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请回答:

(1)明太祖和雍正皇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之间关系的?

(2)在这种观点下,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对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查看答案

从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中叶,英国到印度的最便捷的航线是   

A.英国→大西洋→印度洋→印度

B.英国→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印度

C.英国→地中海→奥斯曼帝国控制区→印度

D.英国→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印度

 

查看答案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移至   

A.地中海沿岸           B.大西洋沿岸

C.莱茵河流域           D.红海沿岸

 

查看答案

迪亚士说,他们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材料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的主要含义是(   

A.传播基督教教义         B.传播近代自然科学

C.传播人文主义           D.传播先进生产方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