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

①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②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

③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④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即可知这应为秦朝的郡县制和什伍连坐制。该制度将人民限定在土地上,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故排除第④项;该制度下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行政权收归中央,故排除第③项;其他两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故本题应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名师点睛】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复习时把握一个“核心”、注意两个“内涵”、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核心”:皇权至上。 两个“内涵”: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三个“特点”:①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②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③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地方服从中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凡有司官私役使部民,及监工官私役使夫匠,出百里之外,及久占在家使唤者,一名笞四十,每五名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大清律例》该规定主要反映了当时

A.赋役沉重

B.刑罚严酷

C.社会矛盾尖锐

D.人身控制严格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重视医学,政府设有各类医疗机构。宋初设翰林医官院,掌供皇帝医药及承诏视疗众疾,又设太医局,掌疗官吏军民疾病;以“恤贫疗疾”为宗旨的社会救济设施也随之建立,如宋初所设东、西福田院,用以“养京师老疾穷丐者”。同时政府建立了将翰林医官院中医官剩员派往地方行政单位服务的“驻泊医官制度”。政府还经常性地施药济民,尤其在疾疫流行时,更是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诊治灾民。如“淳化三年,汴京疾疫流行,命太医局选良医十人,给钱五十万为市药之资,给以病者汤药、诊视之。”此外,政府重视医官考核和医学人才培养,如“乾德元年,命太常寺考翰林医官技艺,黜其不精者。”为总结前代医学经验,政府也多次下令征集医书、方论,对之进行校订、编辑和刻印出版。与此同时,在商品经济活跃的大都市,医药普及程度已相当高,闹市摆摊卖药、走街串巷行医者、医官药铺数量众多。总之两宋时期,经过政府和民间各阶层的努力,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医药知识得到普遍推广。

——摘编自朱瑞熙等著《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

18世纪初,英国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大都由教会或救济院完成,虽然有医生得到政府的公共基金照顾贫民,但法定的医疗政策仍未提出。医疗保健主要还是自由市场和民办组织的事情,但无论教会还是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对穷人来说都是相对有限的。这一时期,人们可能把多数医疗描述为“等级社会的市场”。内科医生得到贵族信任,外科医生是有权有势者的随从,也可能为当地贫穷病人或者伤员提供服务的修补工,药剂师出售药物也附带看病。18世纪后期,医疗制度渐趋完善。政府将改善医疗状况作为完善城市工业经济条件的一项方案。信息传播的改善也使报纸上刊登许多医学专利广告。同时医学也被自然哲学和科学原则为基础的社会有序化所感染,医学开始像牛顿的物理学一样具有确定性。在此基础上私立的医科学校与医科教学制度也被逐步建立。

——摘编自罗伊·波特《剑桥医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医疗状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医疗状况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原因。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医疗状况改善对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的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的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启蒙哲学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中国形象不断被西方启蒙文化利用,从宗教上的自然神论到无神论、宽容主义,从政治上的开君主专制、哲人治国到东方专制主义,中国形象已经经历了宗教之争、哲学与宗教之争、哲学与政治之争、政治之争。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问题与领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前者是中世纪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这一结论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思想家运用中国形象的背景及争论结果对中国形象不利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生活的时代,农村公社、井田制度已经分崩离析,这使他耿耿于怀。所以当一些君向他征求治国方略时,他总是说,要施仁政,而“仁政必自经界始”,也就是说,仁政的第一步就是恢复农村公社的井田制度。孟子关于井田制度有这样的描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农田划分成为棋盘状,每家农民必须优先共同耕种“公田”,然后才可以耕种自家的“私田”。由于每家农民拥有同等数量的“私田”,所以过着没有贫富分化的和谐生活。——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因此,黄宗羲不仅反对郡县制的国家向普通的小民征收过重的赋税,也反对郡县制形式的国家“困苦富民”过甚的行为,从而提出了以屯田制的方式来解决国防用粮食的政治问题,要求国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恢复古代“井田制”的精神。

——摘自吴根友《“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黄宗羲的经济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人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实质。

 

查看答案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下列最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A.北宋政府“不抑兼并”“田制不立”

B.南宋时期商业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

C.两宋政府多与北方政权签订盟约

D.宋词开市民文学之先河,影响深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