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认为,君主用官爵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种观点可以佐证当时
A. 奴隶主贵族利益得到维护
B. 察举制的雏形开始出现
C. 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D.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下图为出土于湖北的一套东周时期的“9鼎8簋”,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状况,这套文物最有可能出自
A.周天子墓葬
B.诸侯国君墓葬
C.士大夫墓葬
D.士的墓葬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镇压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的措施对唐代政治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运动,它包含了对民族的理性认知,也蕴含了巨大的非理性的情感表达”。它往住从本民族的认同、归属和利益出发,充分肯定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排斥或否定其他民族的利益。因此民族主义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它具有反对民族歧视、争取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利益的理性情感,而另一方面它的非理性即自私、狭隘、利己和排他性却盘根错节与民族主义的肌体。这种二律背反,使得民族主义在国际格局中的演变中始终起着“双刃剑”的作用。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外相关事实加以论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分类方法。“经”是儒家经典,“史”指史籍,“子”是诸子百家和宗教著作,“集”则为文集。四部之关系,可以《春秋》一书予以说明:《春秋》虽为“经”,但孔子作《春秋》,实述旧史,故“史”与“经”通。而“经”“史”皆是文章,则“集”亦与“经”“史”想通。而出于孔子之手,为孔子一家言,则“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在中国实皆相通。
——摘编自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材料二
1961年,冯桂芬提出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学术分类方案,该方案包括“中学”和“西学”两大门类,“中学”又包括经学、史学、古学(文学)三科,“西学”包括“历算之学”(天文、历算等学科)和“格致之理”(光学、化学等学科)。在中西学术的配置上,他提出的原则是“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903年张之洞提出“八科分学”的方案,将学术分为八科:经学、政法、文学、医、格致、农、工、商,该方案初步奠定了中国近代学术分科的基础。1913年,教育部公布了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这标志着中国传统学术分类“四部之学”在形势上完成了向近代分科性质的“七科之学”的转变。
——摘编自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学术分类演变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学术分类演变的原因,并简析其意义。
下面是一副有关美苏关系的漫画《能浮出真诚吗?》漫画中,一只和平鸽正在孵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头部,下面铺着“访问美国”的稻草。此漫画
A.揭露了苏联争霸权的野心
B.说明美苏两级冷战对峙加剧
C.反映了国际局势已有所缓和
D.说明美国希望实现两国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