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除却战场上的伤...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除却战场上的伤亡人数外还有数千万人死于饥饿、营养不良和流行病。1918年春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严重的一次流感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人们由高烧病例而死亡据统计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仅印度就有700万人死亡西非夺去了100万人生命大平洋岛屿总人口的25%死亡到1919年中期此次流感消失时它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超过了一战四年的死亡人数。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此次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的海路文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所到之处带来了快速死亡。此流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没有额外的兵力再作战。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18年流感爆发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交通工具的革新和海上贸易的频繁,使世界各地人民联系更紧密,战争加剧了联系的频率,促进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 特点: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 (2)影响:经济严重损失,生产力倒退;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妇女地位提高,女权运动高涨;厌战情绪浓厚;新技术发展,新式武器出现;政府职能有所转变,开始干预经济。(任答其中四点即可,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1)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此次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的海路文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所到之处带来了快速死亡。”归纳其原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仅印度就有700万人死亡,西非夺去了100万人生命,大平洋岛屿总人口的25%死亡,到1919年中期此次流感消失时,它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超过了一战四年的死亡人数”可以得出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 (2)此题为问答题,直接考察了本课的主题知识。回答此题是关键在于找准思考的角度,看一下应该从哪些方面概括影响最为合理。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其中消极影响主要从对世界人民造成的灾难方面考虑;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从美欧地位的变化来阐释;积极影响主要从对科技、对工人运动、对民族解放的影响等等方面来考虑。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名师点睛】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还要注意分析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催生了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大战加深了俄国国内矛盾,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十月革命得以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有利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疲于战场,对殖民者地、半殖民地的经济掠夺有所放松,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第三,大战促进了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开拓了新科技成果的应用领域。因为战争的需要,列强纷纷将新科技成果应用于战争之中,力图取得战争的主动权。总之,战时开发和利用的新技术,在战后大多运营于民用事业,客观上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进步起了促进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面临严重财政危机。当时有铸大钱和无限制发行不兑换纸币等各种主张户部官员玉茂荫1851年上书《条议钞法折》建议发行有限数量的纸币并采取逐步分批增发的方式以缓和财政危机并提出币制改革的关健是要有良好的信用为前提达到“先求无累于民而后求有益于国”。但1853年清政府发行不承担兑换责任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致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1854年他上《再议钞法折》重申“钞法贵于行之以渐持之以信”提出了四条建议“拟令钱钞可取钱也”“拟令银票并可取银也”“拟令各项店铺用钞可以易银也”“拟令典铺出入均准搭钞也”。他认为这样“而不至于甚为民累。虚实兼行商民交转庶几流通罔滞。”三天后咸丰发布“上谕”其“先不能和衷共济只知以专利商贾”调离户部。

——摘编自叶坦《徽州经济文化的世界走向——<资本论>中的王茂荫》

(1)根据材料概括王茂荫的货币改革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财政危机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旗帜鲜明地阐述其政治主张“吾人宁取共和民政之乱而不取王者君主专制仁政之治。盖以共和民政为自动的自治的政制导吾人于主人地位于能力伸展之途由乱而治也。王者仁政为他动的被动的政制导吾人于奴隶地位于能力萎缩之途由治而乱也。”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陈独秀的政治主张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选择此政治主张的理由。12分)(要求观点明确理由说明充分合乎史实和逻辑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清朝历史的分析可以得出一条明确的教训就是生存的关健在于对时代的挑战所作的建设性和创造性能力。满人在17世纪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们做出了这种调整而在进入19世纪以后因缺乏相应的调整能力而失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在外国帝国主义和清王期衰退加剧的局势下实现救亡图存。为此两大政治运劝推展开来代表着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同途径。一个是由康有为领导的维新运动并延续到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另一个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起初进步改革派居于主导地位但当清期的“新政”努力被证明是敷衍了事和排斥汉族官员时它的丧钟便已敲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自19世纪开始德意志便走上了~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德意志不是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而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实现民族国家统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年建立是一个威权国家在政治上推行独具特色的、缺乏议会民主制特征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主导经济发展自上而下地推行福利国家建设以解决社会矛盾消除无产阶级试图发动的社会主义革命。这仲威权国家使德国既可以避免沙皇俄国式的专制又可以避免英国和法国那样弱小、颓废和低效的民主政体的弊端。为此必须强调个人对国家的服从德意志的经济发展、民族强大、人民生活、政治参与等问题必烦在传统国家与封建贵族领导下“自上而下地解决。德意志道路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德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体制的完美结合。

——摘编自钱金飞《世界历史》2016·9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政府面临的“挑战”,并简要说明清政府应对时代挑战的“建设性和创造性”能力及最终结果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德国选择的现代化道路的特点。概括近代中、德两国不同历史命运的重要启示。

 

查看答案

有学者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保障了经济安全

B.德国再次统一改变了经济集团力量对比

C.苏联势力退出欧洲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D.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查看答案

下表是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表单位亿美元。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福利政策的实施已然严重阻碍了美国经济发展

B.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有力冲击着两极格局

C.越南战争已将美国经济拖入了‘滞胀”的轨道

D.欧、日经济的迅速发展威胁着美国的霸主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