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

《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旰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因为《资政新篇》

A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

B.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

C.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要求

D.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旰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故A正确。当时清政府没有全面改革内政,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故B排除。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与《资政新篇》不一致,故C排除。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属于《天朝田亩制度》,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南京条约》签署后,时任江苏布政使李星浣看到条约后评论:“闽江南钞寄合同,夸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蹉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由此可见

A清朝部分官员尚未正确认识战争失败的原因

B.清朝部分官员已经形成现代国家主权意识

C.清朝部分官员仍以传统观念看待中英关系

D.清朝部分官员充分认识到中英签约的危害

 

查看答案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导致了地方割据

B.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C.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查看答案

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了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查看答案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上述史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礼乐制度

B.宗法制

C.分封制

D.嫡长子继承制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这些通商口岸成长为近代化的商业城市,包括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牛庄(营口)、登州、烟台、台南、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天津、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由于中国是在传统农业文明的基础上被迫开始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传统和现代的关系特别复杂。……一般来说,在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传统因素对民主化有较多的阻碍作用。基本上处于现代化的对立面。……在经济思想和经济素质方面,则存在着对现代化的潜在适应性。

材料三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开始和展开的,两者几乎并肩而行,因而使得现代化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变得特别复杂。……(表现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和变被动为主动的特点。

材料四

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并形成了三种资本形态。其中外资首先投资建立现代工业企业从项目确立、技术设备引进等方面为中国现代工业发展起了示范作用。以清朝地方督抚为主体的洋务派是中国工业化发轫期真正主要的推动力使工业化在短期内即发动起来。私人资本和中资私营企业在这一时期由于其投资规模小、行业分散故贡献有限。但这些企业生产活动与国内经济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三次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现代化起步之时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外因是如何“通过内因起作用和变被动为主动的”。

4根据材料四“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分别指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