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中外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印象也...

在中外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历史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印象也会截然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l610年在北京逝世在他的记中,中国以一个幸福祥和的国家形象面前:“凡是人们为了维特生和幸福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丰富的出产。

——摘编自风凰网《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中美直接的文化文流开始。……dragon错译龙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话语力在华建构的结果。……中国不可能改变。《圣经》中对dragon撒旦、恶魔的界定20世纪50年代,对美国人来说,中国是恐饰与邪恶。“中国胁论”在西方国家蔓延。2005年,法亚洲分推出了一份有关中国发展的报告其封面画不无渲染之意:中国巨龙正在吞噬地球。从报告的数据看,中国2004年已成为世界钢铁、铜、燃煤、铁矿等原料最大的消费国。

——摘编自人民网《永远的误读——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材料三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

——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1结合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16、17世纪利玛窦把“中国以一个幸福祥和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前后、20世纪50年代、21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4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文化交流中的“误读”?

 

(l)原因:政治: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工商业兴盛,商帮强大. (2)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掠夺的对象。 20世纪50年代:世界处于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中国抗美援朝。 21世纪:中国威胁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成为西方强有力的竞争者;中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抵制猫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广泛交流、深入交流,增进了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等。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商业的发展,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从明朝时期政治的君主专制加强和经济的发展角度分析即可。可以答为:政治: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工商业兴盛,商帮强大.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的信息,鸦片战争前后对中国的误读,“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话语力量在华建构的结果”,可见这种误读与西方侵略中国有关。第二小问,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形象“是恐怖与邪恶的象征”,联系所学知识,从中国此时的国际格局和中国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等角度分析原因即可。第三小问,21世纪中国的形象是“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蔓延,“中国巨龙正在吞噬地球”,联系所学知识,从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成为西方的竞争者、抵制霸权主义的代言人等角度分析其原因即可。 第(3)问,结合材料三的信息,抓住时间,“1970年”,此时的中国处于文革时期,当时的中国不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联系所学知识,从“文革”时期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和经济的挫折、思想僵化等角度说明即可。 第(4)问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从交流和求同存异角度分析即可。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历代《地理

材料二: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不变的具体表现

 

查看答案

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C.闭关国政策的长期推行

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查看答案

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

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

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查看答案

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是指

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因密切接触

C.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加五大国会议也加亚非会议

 

查看答案

下面是我国1950-1985年城镇人口变化折线图。其中城镇人口级慢增长的时期是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改革开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