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可判断,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主张
A.人文主义
B.仁爱精神
C.尊重人性
D.个人主义
元史以前的列女传,可以说是优秀女性的集成。元朝以后就不同了,一是数量大增,《元史》收入了一百八十七个,《明史》则收入了三百零八个。二是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贞、孝、节、烈”的典型。这主要反映了
A.理学影响了国家法律
B.妇女地位的大幅提高
C.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
D.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
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归之于
A.圣人
B.儒者
C.官吏
D.帝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体现了
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
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
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发展的核心。如果把15到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基本的趋势特征是
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
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材料五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材料六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新文化运动史料集》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这样的润色对儒学的地位带来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简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4)归纳材料六中的观点并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