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随着交流加深西方逐渐改变对东方的认识

B. 中国因固守农耕文明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 西方国家借助工业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 西方迅速发展与中国的迟滞形成鲜明对比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态度的转变主要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也就是说西方的发展快于东方,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是一种原因,但根本上还是由于发展落后的问题;B、C选项只说出一方的问题,没有体现另一方的发展,只有两者对比才能说明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罗斯福在某次《就职演说》中曾说:“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训练有素而又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这里他主要是强调

A企业应该公平经营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对经济进行控制调节

D.权力的制衡原则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陆续加入他们之前一直在批评的国民政府;而梁漱溟认为当时共产党“博得国内大多数的同情拥护和期待”,主要是因为共产党“放弃对内斗争,倡导团结抗战”。材料说明:

A蒋、胡等人放弃了自由主义立场

B.梁漱溟主张共产党服从国民政府

C.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矛盾

D.国共对立导致了知识分子的分裂

 

查看答案

1946年,美货大量进口严重打击了同类的中国农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引起国内生产危机。美货充斥国内市场满足了一时的国内需求,但随着外汇储备的减少,国民政府不得不限制进口,而这时美货价格已成为国内市场商品价格的主导。该现象的出现

A说明关贸总协定有损弱国

B.使国民经济进入虚假繁荣

C.不利于抗战后的社会稳定

D.彻底击垮了中国自然经济

 

查看答案

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

A. 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B. 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

C. 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D. 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转移到上海。“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江南经济重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苏州传统丝织业的衰落

B.运河贸易已被海运取代

C.东南沿海走向对外开放

D.农民运动破坏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