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张居正实施考成法以后,内阁开始全面侵夺六部职权,尤其是人事权和兵权,百官进退亦基本由内阁操控,当时六部对阁权扩张极为不满,彼此攻讦不断。这反映出:
A.设置内阁不利于政局稳定
B.阁部争权造成了社会动荡
C.当时的权力运作比较混乱
D.皇权日渐受到内阁的威胁
《汉书》记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周制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皇帝制度的内涵
B.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
C.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
D.分封制推出中国历史的根源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避免未来的毁灭性冲突的过程中,巴黎的外交官们制造了国际联盟,这一联盟是第一个永久性的国际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维持世界和平。
这一联盟的两个缺点使得它是无效的。首先,建立这个联盟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仲裁解决国家争端,但是它没有实施决定的权力。其次,作为保护全球和平的工具,它依赖于联合安全。……然而,联合安全的基本前提——所有大国参加——一直没有实现,原因是有些大国不属于这个联盟。……尽管由于这一联盟在30年代无力阻止侵略而导致它在1940年的终结,但是这个联盟建立了永久国际组织模式,为后来的联合国做了示范。
材料二:二战期间同盟国曾提出建立一个国际组织,1944年,来自中国、英国、苏联和美国的代表在华盛顿近郊的敦巴顿橡胶园草拟了《联合国宪章》。1945年,由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旧金山确定下来《联合国宪章》的最后一稿。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推动世界各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它为不受“冷战”支配的全球重建提供了一项选择。
——均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国联和联合国的不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联合国的作用。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隋书,食货志》载:“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颖又认为长吏肆惰,遂请行输籍之法。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写成定簿,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由于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这样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虽然隋代农民赋役较前代有所减轻,但是纳税人口却比前代成倍激增,隋朝经济改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由此一目了然。——摘编自《从改革的角度看隋朝的“国计之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