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少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了有关医院的概念。公元510年,第一个由政府管辖的“医院”由南朝君主建立。省一级半官方半私人的“医院”在隋代已出现。明代以后,随着中医“世俗化趋势的全面渗透,中医全面流入民间,成为每个人都可研习的一门技术。在古代中国,医院一直是宫廷的产物,传统的医事制度基本上是围绕王权的需要而设置的,朝廷医官主要通过选拔医家子弟入宫。古代医疗机构为平民医治的程度和规模相当有限,民间的医生主要由儒医和方郎中充任,走乡串户,悬壶行医。“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医生对病人的诊治以及病人家属照方护理皆在家中完成。在医患关系上,医疗的主体是病人,病人自由地择医而求治,医生只是被动地提供医疗服务。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这种方式无论规模抑或质量都相当有限。
——据廖育群《岐黄医道》等
材料二
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家眼科诊所,随后政府和民间人士相继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到1920年,在大城市新式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医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在医疗行政方面,1905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西方医疗制度还开启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之先河,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各地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医学人才的培养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医疗制度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1934年)、《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书》(1935年)、《对内蒙古人民宣言》(1935年)等文件中,均明确表示不打少数民族土豪,不没收宗教上层人士的土地财产。这些政策在当时有利于
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实现革命中心和任务的转移
C.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建立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3年7月,《申报月刊》出版“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特刊,征文探讨中国应当以何种方式重建经济。该刊共刊登了16篇论文和10篇随笔。
从上表可以看出
A.国民政府的统治失去了民心支持
B.实行社会主义成为民众普遍要求
C.中共的革命宣传取得了显著成效
D.知识分子认为苏联模式有合理性
方汉奇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新创报纸《民生报》、《民立报》、《民强报》,共和党一进步党《民声日报》、《共和民报》,自由党《民权报》,国家学会《国权报》,国民联合会《中华日报》,中华民国工党《觉民报》。这些报纸的创办
A.表明中国民主政治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传播
C.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
D.说明三民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1903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这反映了清政府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B.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C.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
D.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
下表为1875-1931年中国棉布供应的来源(百万平方码),关于该表说法正确的是
| 1875 | % | 1905 | % | 1919 | % | 1931 | % |
工厂产品 | — | — | 27 | 1.1 | 158 | 5.8 | 831 | 28.2 |
进口货 | 457 | 21.8 | 509 | 20.2 | 787 | 28.7 | 300 | 10.2 |
手工业品 | 1637 | 78.2 | 1981 | 78.7 | 1798 | 65.5 | 1815 | 61.6 |
总计 | 2094 | 100.0 | 2517 | 100.0 | 2743 | 100.0 | 2946 | 100.0 |
A.20世纪初期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
B.手工织布业拥有广阔而稳定的市场
C.工厂织布的竞争力弱于手工织布
D.手工织布产量的增加改变了农村的经济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