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晚清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会试,考试题目:第一场为藩镇、平戎、举贤等史论5道,第二场为各国政治、艺学策5道,第三场为《四书》《五经》经义3道。这表明
A.晚清教育几无改变
B.选人标准新旧混杂
C.清廷旨在笼络人心
D.科举制度走向末路
晚清时期,外国商品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严重滞销到逐渐打开市场的转变过程。促成这一转变的因素不包括
A.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B.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
C.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D.近代运输业的发展
据统计,从1840年至1894年,我国粮食商品率由lO%增长到16%。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B.引进西方技术农业发展迅速
C.经济作物大量销售到世界市场
D.列强大量收购粮食出口激增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了
A.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福州开放后被卷人世界市场
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针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严复主张“体用不二”,提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赢,合之则两亡”。此主张的目的是
A.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B.完整系统引入西学
C.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中西体用完全对立
孙中山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以上论述旨在
A.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
B.批评实业救国论存在的不足之处
C.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
D.探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