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在致英外交大臣的信中说:“在过去十二个月中,造成了一个倾心于并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权,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成就。(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这个政府的顾问。”据此可以推知
A.清朝答应了列强全面修约的要求
B.道光帝被迫将林则徐革职查办
C.清廷与外国侵略者开始彼此结合
D.满汉官僚集团实现了政治联合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D.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许有壬在评价行省制度时指出:“世皇宏规远模,立中书省总于中,分省厘于外。行省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其反映的核心问题是
A.行省长官有便宜行事的权力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行省为中书省派出的司法机构
D.各地行省都没有独立司法权
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A.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魏晋官僚“士族化”,等级品位因素发展到历史新高度
C.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明清以职能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据《中国古代职官》统计,两宋时期51%以上的进士任官前出身为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于贫寒家庭。这能够作证
A.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B.两宋以后选官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
C.科举制起到了社会整合的作用
D.科举制视线里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选举考》载:“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其弊三也。”此记载指出了
A.汉代察举令地方官推荐孝廉,束缚了士人的品德砥砺
B.魏晋九品中正制使豪族垄断仕途,形成了门阀政治
C.唐代进士科所考重视诗赋文章,考试科目欠缺实用性
D.明清科考以八股文为主,禁锢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