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此语包含的重要思想是 ...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此语包含的要思想是

A聚族而居,体现尊卑有序

B.因地制宜,促进生产发展

C.合理规划,促进人地和谐

D.天人合一,提倡尊天亲民

 

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合理规划,促进人地和谐的思想,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聚族而居,尊卑有序,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因地制宜,促进生产发展的思想,故B错误。材料主旨也不在于提倡尊天亲民,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人地和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强调的是

A商纣不得人心而武王以德定天下

B.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周的历史长久是因为实行分封制

D.武王在西周建立过程中的功勋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充公元27—97,东汉人,家境贫寒,青年入太学读书,在地方做过小官,30岁后辞官家居,潜心著述。在天人感应说,谶纬之说甚嚣尘上之时,他却强调天地的自然物质属性,认为天地的运动是一个自然变化的过程,不具备任何精神作用,并对当时流行的刘邦母与蛟龙感而生刘邦的传说大胆提出异议。他强调“人之所以生者,静气也,死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只有“明死人无知”,才能定“厚葬无益”。王充很少偶像崇拜。为了求真求实,他把质询的矛头指向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问孔》中,他揭示出孔子学说中的多处矛盾。

但王充在人的穷通祸福和社会的治乱兴衰上,说人“有死生寿夭之命,亦有贵贱贫富之命”,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懂得在社会本身寻找原因,这是王充思想的最大弱点。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充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充的思想。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同治初年,曾国藩上奏称:淮南盐课甲于天下,自太平天国起事以来,长江道路不通,两淮票运亦坏。两江总督怡良曾实施就场抽税,但收税极少,现在每年所征课银,较全盛时尚不及10%。现在江路肃清,运道畅行无阻,所有两湖、江西各岸自应设法运盐济售,力图整理。然整顿的困难有二:一是邻盐侵灌太久,江西口岸则食浙私、粤私及闽私;湖北口岸则食川私及潞私,引地被占将近十年。二是沿途厘卡太多。淮盐出江,抵达湖北、江西口岸前,层层设卡,处处报税。……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淮南盐务取得了一定成绩。淮南同治三年上半年共收课厘银506320余两,又收盐厘钱115400余串。而且以往商人完课之外,并不完厘;现在则是厘重于课。在盐商负担日重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尤其可贵。曾国藩颇为自得地宣称:“江西销路渐次开通,湖南新盐售销亦颇畅旺。”通过行政权力,强行规定销售价格,从而确保税收,这一做法虽深得朝廷赏识,但无疑显示出曾国藩之对于市场经济调节力量的深刻怀疑。

——摘编自倪玉平《曾国藩与两淮盐政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曾国藩淮南盐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曾国藩的淮南盐政改革作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报知新闻》的社论《天赐良机终于到来》1941129日晚报说:“残虐无道,掠夺瓜分世界,地球上人类应当共同拥有的财富与资源的80%被他们占有。恬不知耻的英美,竞进一步把魔爪伸向了东亚的最后一块肥肉——中国大陆。国民,奋起吧!国民,前进吧!照耀我们的是三千年国体的精华!”

——前坂俊之《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

材料二在被称为“没有比这里竞争更激烈”的新闻界,战争就是扩大发行量的最好机会。反对战争不仅会引来政府和军部的不满,也会惹怒国内爱国主义的民众,发表反战言论的报纸会被骂为“卖国贼”“汉奸系”。……政府还出台了《报纸法》等言论管制的法律法规,一旦发现违反禁令的文字将被审查部门禁止发行,每一次禁止发行都将造成报社的巨大损失,政府和军部还会利用利益关系恐吓广告主刊登报纸广告,彻底断绝报社的收入来源。

——王绍贝《搭上性命的新闻报道时代》

1依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对太平洋战争起因的认识。对此,你有何评价?

2依据材料二分析日本报界在近代成为战争宣传机器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一次长时期的世界范围的大变革,它的物质基础就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的发展。可以说,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因此,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促进生产力和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这样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

——摘编自李植枬《整体世界历史初探》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历史评价标准,选取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