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

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己。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

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

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

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的经学成为官员选拔和被重用的标准,以致儒学的经学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导致汉代后期经学的败落,出现“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由此可知儒学的经学被利用而成为追逐功名利禄的工具,D正确。儒学经学从形成之初就具有与社会现实结合的传统,A排除;明清时期儒家正统思想逐渐僵化,B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名师点睛】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汉丞相公孙弘在自己的府邸里建造“客馆”,以招揽才学之士。公孙弘去世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麓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已。至贺、屈麓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脾(婢)室矣!”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A.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

B.西汉时丞相更替频繁

C.丞相有任免官员权力

D.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查看答案

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作者旨在说明

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

B.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

 

查看答案

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而西方人喜欢说“天上”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

A.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

B.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

C.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

D.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中

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

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评价上述改革。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9

16968

1954

16952

1960

143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3

17000

1958

19765

1964

187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