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代某书法家其书宽博正大、雄强遒劲,运笔把篆、隶笔法用于楷、行、草书中,被书论家...

唐代某书法家其书宽博正大、雄强遒劲运笔把篆、隶笔法用于楷、行、草书中被书论家认为是“法度备存而端劲庄持”和唐人重气象、求气势的典范——楷书宽绰开张、雄浑丰厚、有浩大气势行书壮美豪放、挥洒遒劲、有叱诧气概。该书法家是

A.张旭

B.颜真卿

C.赵孟頫

D.王羲之

 

B 【解析】 试题分析:张旭是唐代草书圣手,他的狂草“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从题干中“端劲庄持”可以判断出这不是形容草书的,故A项错误;颜真卿是唐代的书法家,他所作的楷书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故B项正确;赵孟頫是元代的书法家,故C项错误;王羲之是东晋的书法家,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 【名师点睛】五种主要字体及演变的总趋势 字体 特点 发展时期 代表人物 总趋势 小篆 字体略长,笔画圆润,富于图案美 创始于秦代 —— 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隶书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 —— 楷书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形成于汉末 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始于汉初, 东晋成熟 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 始于东汉,西晋盛行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文征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己。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

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

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

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查看答案

西汉丞相公孙弘在自己的府邸里建造“客馆”,以招揽才学之士。公孙弘去世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麓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已。至贺、屈麓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脾(婢)室矣!”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A.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

B.西汉时丞相更替频繁

C.丞相有任免官员权力

D.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查看答案

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作者旨在说明

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

B.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

 

查看答案

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而西方人喜欢说“天上”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

A.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

B.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

C.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

D.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中

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

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评价上述改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