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对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

对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A.不同文明得以交融和发展

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

C.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

D.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

 

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实际上强调的是要用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来看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A项正确;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是站在西欧的角度,是一种西欧中心论的反映,B项错误,排除;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也是站在西欧的角度,是一种西欧中心论的反映,C项错误,排除;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排除D。所以选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 【名师点睛】史学理论之史观:是观察和解读历史的基本模式 (1)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2)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即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世界史。 (4)文明史观: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主要观点是: A.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B.文明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 C.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5)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6)生态史观: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粱。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献通考》对古代农业生产有过如下一段描述:圩田、湖田多起于(北宋)政和以来……大概今之田昔之水,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耕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这说明

A.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

B.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

C.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开发

D.宋代政和年间出现了较严重的水患灾害

 

查看答案

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竞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清朝经济的衰败

B.小农经济的影响

C.市镇经济的发展

D.坊市制度被打破

 

查看答案

宋代王得臣《尘史》中记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奢侈,未合古制”,以至上自百官贵族,下至士人庶民,“衣冠之制,上下混一”。材料说明宋代

A.理学兴起对等级制度的冲击

B.放松了对大众服饰所反映的等级制度的监管

C.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

D.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

 

查看答案

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说明汉代

A.农民具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

B.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C.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

D.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

 

查看答案

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双方约定: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这个盟约的签订

A.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

B.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

C.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的增强

D.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