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来我国的高考历史命题走过了一段较为曲折的历程。 ①l95...

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来我国的高考历史命题走过了一段较为曲折的历程。

①l950——1965年,高考历史命题基本上以知识识记为主,题目较为简单,题型相对单一。

②1966——1976年,高考历史命题中断,影封史学成为当时的主流,主要是推荐“根红苗正,出身好的工农兵学员上大学。

③1977——1990年代初,历史命题曾经再度考察知识的再现,仍然注重革命史的考查,考查学生的识记为主。

④1990年代——2010年,高考历史命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学科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考察。

③2010以来,高考历史命题升级,强调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的辩证思雄,时空观念,史料实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价值观)。注重唯物史观和国内外热点问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概括等综合能力,难度较大。

请依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内容进行探讨、解读。(说明:可以结合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形势、特点,就某一时期高考历史命题的特征进行论证,也可以就不同时期高考历史命题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可以对学者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者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示例1:观点.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历史命题再度考察知识再现,仍然注重革命史的考查。考查以识记为主,反映出高考命题尚未走出徘徊,“两个凡是”“左”倾错误还在继续。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虽然这一时期恢复双百方针,思想解放,科教发展,但是历史高考命题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论述:①“文革”结束不久,“左”倾意识、阶级斗争思维仍然较浓。②国际上冷战、两极对峙、意识形态冲突,高考命题注重革命史。③“文革”中对教育破坏严重,教学方式落后,此阶段学生知识水平较低,师资匮乏,教学资源不足。④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历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考历史命题主要考查识记能力。 小结:恢复高考,统一命题,注重人才的选拔,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和公正,但是历史命题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还要学习借鉴他山之石,科学命题,要既重视基础,也要注重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示例2:观点:1990年代,高考历史命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学科能力考察。这是改革开放深入、进一步融入世界的结果。论述:①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现代化建设成就突出。科技教育发展。②全球化,信息化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③高考注重文明演进及国内外热点问题。④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水平提高.⑤当前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对人才要求提高。⑥高考历史命越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也从港澳台的历史命题中得到一些启发。比较注重学科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科学性。关注史料教学与研究,重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由史证。 小结:高考历史命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化。也是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反映,更是未来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示例3:观点:2010以来,高考历史命题升级,强调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科的核心素养,反映了时代的需要与国家崛起的需求。论述:①21世纪以来,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激烈。②高考历史命题突出学科特点,贴近学生实际与现实生活。③立德树人,价值导向。④富有时代感与生活气息。一纲多本,开放兼容。⑤公平公正,考察能力与素养,难度与技术不断提高。⑥历史考试中大胆命制研究性学习,探究性测试和开放性试题。历史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课题也被引入高考命题中。小结:学科能力与素养要求顺应了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趋势,也与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相适应,反映了全球化、多极化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突出历史学科特征(解释与史料,时空概念).注重唯物史观与人类文明演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高考历史命题注重考查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难度加大。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对题干所述史实进行分析解读、并加以论证的能力。考生可以自己根据题目要求就某一时期高考历史命题的特征进行论证,也可以就不同时期高考历史命题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可以对学者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者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但是必须做到的是先亮明自己要探讨和论证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做到有理有据,自圆其说,最后要有总结陈词,也就是说做到阐释观点、分析论证和总结陈词三段论。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考历史命题的变化及其探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3——1926年出身于江苏海门农家,青年时忙于科举,经过26年努力,于1894年状元及第。甲午战争后,张骞向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润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被委派创办通州实业公司,张赛主张依靠棉纺织业和冶铁业展国民经济,他兴办纱厂,开办肯姆公司、冶铁厂、纸厂、火柴厂、盐业公司等,他用企业利润兴办公益事业,在江苏南通开办370所小学、6所中学和3所高等学校,还设立了育婴堂、养老院、济贫院、女红传习所……甚至还修了700余里的马路;由于第三家福特公司,以流水线作业大‘降低生产成本,适应了一战后美国平民’”贾万香二由于逐年亏损和负担过重,张謇于一战后破产。他晚年叹息:“幸哉一隅地,假息得苟全。太平在何时?今年待明年。呜呼,覆巢之下无完卵,野老洒泪江风前。”

——摘编自章开沅《张謇传》

材料二

亨利•福特(1863~1947年)出身于美国密歇根州农民家庭,自幼对机械兴趣浓厚,视爱迪生为偶像。16岁离家出走,到底特律追寻理想。恰逢美国19世纪末的大发展时期,经过12年努力,1891年进入爱迪生公司,并成为发电机总工程师。他逐渐认识到汽油机才是未来主要动力,辞职创办汽车公司,走大众化、重视速度和效率的路线。但此时汽车还只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福特以失败告终。1903年,第二家亨利•福特公司开业,他驾驶的福特汽车能在40秒内跑完1英里,但投资人抛弃了他,并将公司名字改成凯迪拉克。第三家福特公司,以流水线作业大幅降低生产成本,适应了一战后美国平民消费需求,T型车一举成功,亨利•福特由此成为美国企业家的代表,也成为“从贫民到富翁”的美国梦的代表。

——根据《亨利•福特自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张謇和亨利•福特创办实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的事业发展之路一成一败的原因。

 

查看答案

孟德斯鸠曾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贵族的统治后,英国社会实际上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个人最自由的情况是专制产生的最可怕的契机。对孟德斯鸠的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英国革命剥夺了贵族的统治权

B.英国革命并没有推翻君主专制

C.君主立宪有助于保护革命成果

D.英国革命不应将自由作为目标

 

查看答案

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说,西方的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和弊端都十分清楚。二战后,欧洲人企图在两个方向上修补这个社会: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补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非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他进行“越位”,从而对国家主权进行分割。这表明战后的欧洲

A联合的程度逐渐深化

B.民族主义运动的平息

C.受到美国的政治控制

D.开始走向了社会主义

 

查看答案

成立于1600年的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曾垄断了英国和印度及其以东地区的贸易,它于19世纪70年代被解散,但同时却纷纷出现了如洛克菲勒、西门子等众多的欧美垄断组织。对这两类垄断团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促进了英国对外贸易发展

B.推动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有利于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D.对自由主义造成不利影响

 

查看答案

1689年,英国议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拟好的权利宣言一起呈现给威廉和玛丽”,登基的新誓词规定威廉和玛丽“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权力中心转移到了下议院

C. 英国君主的国内地位发生变化

D. 英国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