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开元十七年时,天下明经、进士及第每年不过百人,而两监(...

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开元十七年时,天下明经、进士及第每年不过百人,而两监(指长安、洛阳的国子监)仅一二十人,而“流外入仕(即未被编入正式官职,但任满一定年限之后,经过考试合格,授予官职)诸色人等”,则有两千人之多,又是明经、进士的二十倍。唐朝政府的这些做法

A. 说明明经、进士是当时科举考试最重要的科目

B. 标志着等级秩序森严的贵族政治趋于瓦解

C. 客观上有利于封建政府吏治的状况的改善

D. 表明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有浓厚的儒家特色

 

C 【解析】解读题干,唐朝官吏来源渠道较多,但是都要通过参加考试才能取得,这有利于提高官员队伍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府吏治状况的改良,C项正确;A项的叙述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中国古代的贵族政治瓦解于战国,从秦代至清代中国官僚政治的性质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问题,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A. 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B. 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

C. 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D. 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

 

查看答案

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A. 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

B. 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

C. 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

D. 瓦解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

 

查看答案

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查看答案

汉朝时廷议是皇帝临时召集的,人员和时间不固定,决定的事情仅供皇帝参考。唐朝宰相在政事堂议决政事。宋朝宰相以外还有执政,就是副宰相,这个人数比唐朝要多。宋朝是由宰相和执政议决大政。这表明唐宋时期

A. 中央官员职责分工更加明确

B. 宰相权势和地位持续下降

C. 决策群体扩大和决策制度化

D. 政治决策的效率不断提高

 

查看答案

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州县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从以上的地方行政变化过程中,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 地方行政建制不断变化,不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伴随历史的发展

C. 古代王朝的中央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