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税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

——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

材料二: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

——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3)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

 

(1)原因: ①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了人类解放的希望; ②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 ③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 ④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 (2)“退却”:农业方面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工业方面改变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 (3)严重问题: ①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②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 ③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材料分析概括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苏联工业化成就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角度回答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本题就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问题考查了苏联、中国以及欧洲的相关历史。其中第一问主要考查了1921——1927年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和30年代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经济的发展及其弊端。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来概括第一问的答案,第二问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来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第一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摘自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 (2)有何特点?

(2)材料二中的明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2)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是怎样看待商业与农业的关系的?由此中国古代社会政府传统的政策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如下图所示)。2013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这一构想

A. 将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作为新实体与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B. 顺应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

C. 将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一东盟等产生重叠或竞争

D. 是作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丝绸之路的继续发展

 

查看答案

2001年,湖北省进出口总额只有35.6亿美元,2010年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增加到259.1亿美元。其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全省出口的比重达到54%和26.7%,外资和民营企业出口增加18.8%和7.1%。对这些现象评价最合理的是(     )

A.入世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B.改革开放扩大了国内市场需求

C.入世促进了外贸结构和体制优化   D.经济危机削弱了西方国家的竞争力

 

查看答案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纸张、德国墨水、法国印刷术,由比利时和卢森堡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    

A.说明它采用了各国最先进的技术

B.象征着六国的合作

C.说明文本制作工序复杂

D.体现了各国间的分工与合作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