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写道:“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
A. 否定孔孟权威
B. 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C. 高扬人的主体地位
D. 强调知行合一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指出:“不幸李氏(李贽)于晚明专制政府恶化之时,上则权臣逆阉专国,下则科举道学坏才。愤世嫉俗,养成满腔郁勃不平之气,激荡发泄……”作者认为,李贽的思想
A. 已具有早期启蒙的性质 B. 反映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 表现出经世致用的抱负 D. 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愤懑
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意在强调
A.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
B. 政治改革的条件
C. 君主专制黑暗腐朽
D. 社会教化的作用
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治宋必始于唐。”这说明
A. 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 B. 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
C. 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 D. 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