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 儿子排行 |
妻(正配) | A三儿子(20岁)B四儿子(14岁) |
妾一(侧室) | C大儿子(25岁) |
妾二(侧室) | D二儿子(22岁) |
A. A
B. B
C. C
D. D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郭嵩焘(1818年—1891年),晚清官员,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中国首位驻外使节。1876年至1879年使外期间,认真考察西方“朝廷政教”和历史文化。他十分赞赏西方以议会民主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认为科学推动欧洲文明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的教育体制优于中国的封建教育,认为西方社会开放、崇实尚学、尊重实际、勇于开拓的社会风气是西方国势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说:“中国圣人之教,亦但资之似涂饰文具而已”。他“倔强难以世同”,直言李鸿章幻想购几艘铁甲舰,派几个留学生学习军事就可以实现中国的“自强”,是“欲速而不达”,批评洋务运动“大本全失,西法从何举行?勉强行之,亦徒劳耳。”郭嵩焘从英国卸任回国后,向朝廷乞假,一生宦途坎坷,命运多舛。
——摘编自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嵩焘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郭嵩焘“宦途坎坷,命运多舛”的原因。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日本的扩张主义者不仅为经济上的原因所驱使,还对苏联力量的日益增长和蒋介石统一中国的日趋成功感到不安。此外,他们充分意识到当时正引起西方政冶家注意的失业情况和其他问题。………中国东北角上的这个省份与南京的联系松散,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此外,日本已通过过去的条约在满洲获得了可以用来为其侵略行径找借口的某些特权。日本军方于1931年秋断定入侵时机已成熟时,他们正是这样做的。
中国政府根据《国联盟约》向国际联盟求助,国际联盟的李顿调查团提交的报告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但没有任何实际措施………回想起来,满洲事件作为对国际联盟旨在维护现状的整个外交结构——《凡尔赛和约》、华盛顿的协定的第一次沉重的打击。日本毫不费力就获得了大片富饶的新领地,这对意大利和德国的修正主义领导人并不是不起作用的;满洲事件引起了一连串的侵略,这些侵略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指出1931日本发动的侵略事件,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国际联盟对1931日本入侵中国的反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的时间制度与观念悄然变化。
现象1 | 20世纪30年代有报纸报道: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忙碌的工作着;“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同期有作家描写: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和电报局”,但这里的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晚上10点一过,小城就成了‘狗’的城市”。 |
现象2 |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 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国初年社会主流。 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 |
现象3 | 新式工厂对于钟点时间有明确而硬性的要求。有作家这样描写上海工人上班情形:“大家都急忙的出了门,在临着臭沟的乱泥路上奔着”。在工人们的回忆里,准点上班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每个人的神经处于极度焦虑紧张的状态。 |
对上述三种现象,任选一种现象作简要评述。(只选现象不作评述不给分。10分)综合上述,请用一句话概括其所贯穿的主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加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