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英国历史学家埃尔顿说:“历史学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千万不能降低到布道者的水准;...

英国历史学家埃尔顿说:“历史学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千万不能降低到布道者的水准;一个好的布道者必须有某种信仰,而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则必须质疑自己的信仰,并承认他人的信念也有价值。”他强调历史学家

A. 不能拥有宗教信仰

B. 运用各自的价值观进行判断

C. 应具有全面客观的眼光

D. 应尽可能多地占有史料

 

C 【解析】据材料“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则必须质疑自己的信仰,并承认他人的信念也有价值。”说明历史学家可以有自己的信仰,故A项错误;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应具有唯物史观,要用科学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C项正确;历史学家应具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价值判断”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占有史料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出有价值的史观,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著名学者黄仁宇曾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材料意在说明明朝

A. 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

B. 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发展

C. 僵化的程朱理学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D. 闭关锁国导致中西文化的隔绝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B. 求善而不在存真

C. 缺乏理性精神

D. 落后于西方国家

 

查看答案

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材料

A. 否认“天理”的存在

B.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C. 认为“理”“欲”相统一

D. 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查看答案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

A. 发明本心

B. 致良知

C. 格物致知

D. 心外无物

 

查看答案

清初有人指出:夏商周以后,逐渐变成了一个功利世界,所有的礼乐刑政、制度、理财用人之道,都是用私心造就的,因此程、朱向君王提出责难,要他们首先正心诚意,并不是不切合实际。在此人看来,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 强调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B. 压制了人正常的物质需求

C. 否定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D. 有利于约束统治者的行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