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曰:“村野愚懦之民以有田为祸,以得有强豪兼并者、为苟免逃亡起死回生之计……由不尽归之强豪不止,而天下之乱且不知所极矣。”材料反映了
A. 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土地兼并
B. 农民负担沉重寻求庇护
C. 当时租佃关系开始兴起
D. 豪强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汉初,因“除钱律,民得铸钱”致使民间私铸钱币一度得到发展,部分郡国“即山铸钱,富埒天子”。汉武帝时期下令全面禁止民间铸币,“盗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犯者不可胜数”。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出西汉时期
A. 律法松弛导致金融混乱
B. 经济特权助长王国势力
C.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冲击
土地私有化确立于战国时期,汉唐时期“抑兼并”政策频频出现,而宋代却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宋代推行这一政策的历史背景是
A. 土地私有化的发展态势缓解
B.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C. 地方割据分离势力受到制约
D. 政治权力的分配出现下移
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该措施( )
A.阻碍了经济发展 B.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
C.动摇了农本观念 D.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该现象
A. 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
B. 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
C. 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
D. 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宋代诗人整体对屈原的关注,造成大规模对屈原的评价是以往任何朝代都不能相比的,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孰著于屈原呢?……宋代诗人通过对屈原之死、之醒、之流放、之离骚的评价,来表明自己对生死、醉醒、贬放、诗歌的认识。宋虽立国未久,各种危机已暴露出来。这些都激起了士大夫的焦虑和社会责任感。中国历史上文官官僚制度在这时已经成熟,文人士大夫既完全依附于国家政权,又是这一政权的支柱,使他们更具有政治热情,并积极表现自己的欲望。
苏航在《屈原塔》一诗中盛赞屈原:“楚人悲屈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北宋著名的思想学家李觏在《屈原》一诗中却写道:”秋来张翰偶思鲈,满筯鲜红食有馀。何事灵均不知退,却将闲肉付江鱼”。
———摘编自游筱《屈骚精神与宋代诗人心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诗人整体关注屈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诗人对待屈原自杀问题的态度,并作简要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