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周天子作为封国主权持有者以“册封”的形式“委任”诸侯作为地方封国统治的代理人,并非拥有独立主权的诸侯接受周王授权而进行代理统治。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 西周是主权统一的国家
B. 西周没有出现最高统治权威
C. 诸侯在封国内独立实行统治
D. 分封体制以宗法血缘为基础
社会流行词汇反映了社会的变迁。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时间 | 流行词汇 |
1840-1912年 | 师夷长技洋布洋火兴民权革命…… |
1912-1949年 | 共和约法民主科学实业救国她…… |
1949-1978年 | 列宁装三大改造人民代表粮票…… |
1978年以后 | 专业户乡镇企业村民委员会股票互联网…… |
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可以直接获得当时最发达的西欧国家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大规模流入。美国获得广大西部疆域后,其国内自然资源可以充分供应并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使它在崛起过程中不会因为资源短缺而中断经济增长。美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20世纪中后期的两次技术革命的主要发源地,这使美国的生产力和企业管理制度处于不间断的创新过程,在核心竞争力上很快超过欧洲并长期保持领先地位。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对欧洲的巨大债券和战争赔偿,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财富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从而奠定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而无疑最为重要的是,国内充足的不断增长的内需作为美国经济最强劲的拉动力,其经济活性之强大,拥有对经济环境变动较强的抵抗力和巨大的缓冲空间。
美国在崛起过程中,没有成为英国霸权及其殖民体系的直接挑战者,在两次大战中都成为英国的主要盟友。美国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自然衰落的过程中逐步取而代之。相反,德国和日本却充当了对英国霸权的挑战者,这不仅导致德、日崛起的失败,而且掩盖了美国崛起的巨大后果。在美国上升为新霸权国家的同时,构建了新的国际体系和国际关系理念,加着辅助的经济军事政策,从而稳定了美国长期作为世界领导的地位。
——摘编自《论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崛起的原因。
材料二自地缘政治时代到来之后,世界最强国家和世界最强新兴国家之间总是存在紧张局面,没有哪个大国愿意把第一的宝座拱手让出.头号强国和平地将其位置让给第二强国的一个例子是英国19世纪晚期允许美国超越它。
今天的情况则不同,第一强国是美国,是西方的旗手.正在快速追上的第二个强国是中国,一个亚洲国家.如果中国在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超过美国,这将是两个世纪以来一个非西方国家首次成为第一强国。
很少有美国人认为,中国和平崛起是由于中国的地缘战略敏锐或者是美国的地缘战略失误。主流的看法是美国对中国相当慷慨,允许中国和平崛起,因为美国是一个善良、慷概的国家。
——《外媒称中国崛起是因美国忽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人主流看法的不合理性。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美国与中国崛起的共同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和美国的参战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在这场大战中,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通常所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欧洲”现已死去,而且无复活希望。
﹣﹣哈乔•霍尔本,1951年
材料二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西方世界如今是人类命运的主宰者。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万确的是,对西方实际统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于完成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存,世界其余地区不得不模仿西方。正是西方的方式,信仰和目标已为人们所接受,并被用来同西方的控制作斗争。
﹣﹣F.L.K.胡斯,1953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全球和地区两个角度概括指出“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含义及其成因。
(2)材料二中讨论“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别指出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东山再起”原因。
(3)指出材料三的核心观点及作者的主要着眼点。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C.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王韬《易言跋》:“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郑观应《危言新编》:“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长经也。”这表明二人
A. 否定在中国进行政治体制变革
B. 排斥西方社会自由平等的民权理论
C. 与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主张趋同
D. 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根本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