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逐渐出现“崇奢黜俭”的消费观念,甚至“隶卒倡优之徒,服饰艳丽;庶人之妻,珠玉炫耀,虽经禁约,全不遵守”,形成了“等威不能辨,贵贱不能别”的局面。该现象反映了( )
A. 沿海地区习俗逐步西方化 B. 沿海地区正经历剧烈的变革
C. 男尊女卑的观念遭到摒弃 D. 求奢成为一种主流社会意识
洋务派鉴于“既不能禁华商之勿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所以允许商办运输业,但又怕完全商办“久恐争利滋弊”,于是把商办置于官府监督之下。由此可知,近代“官督商办”企业的产生( )
A.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 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 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 D. 辅助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清代光绪时期的荒灾救助集前代之大成,近乎完备周密。但据《申报》记载,1906年湖南发生水灾,江西安义县等地出现禁止米谷出省救济湖南事件。几年后,湖南邻省发生水灾,湖南巡抚也下令限制省内粮食流入邻省灾区。这反映了( )
A. 灾荒造成省际矛盾逐渐激化 B. 地方政府赈灾能力的下降
C. 吏治腐败破坏荒灾救助机制 D. 封建朝廷的权威面临挑战
据史料记载,在湖南岳州等地,“自近年(指1899年以后)设立洋船税关,生意顿盛。洋纱一宗,尤为畅销。业此者现仅有四五家,而每日所获,综计不下三四百金。惟本地所产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这一现象表明当地( )
A. 近代民族纺织业缓慢发展 B.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C. 对外贸易数量的日益萎缩 D. 农业商品化程度的加深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地丁税、钱漕、盐课,其中地丁税占全部税收的三分之二;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关税、厘金的收入几占税收的一半。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 B. 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 C.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 传统社会经济的衰败
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种继承制度( )
A. 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 B. 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
C. 说明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 D. 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