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关于陶片放逐法的传说:一位不识字农夫请人代写他觉得应该放逐的人的姓名,代写者问农夫要写谁的姓名,没想到农夫说出的正是代写者的姓名。后者问为什么,农夫答:都说他优秀,所以他危险。该传说反映了陶片放逐法
A. 具有抑制和打击杰出者的一面
B. 具有保护民主政治免受破坏的一面
C. 操作程序粗陋被人利用的一面
D. 公民间为泄私愤而打击报复的一面
甲午战后,有人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该认识的产生主要基于( )
A.清政府腐朽无能
B.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
C.洋务运动的失败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明史》载:“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可见,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
A. 参与机务,批答章疏
B. 参与决策,传达公文
C. 参与政务,充当顾问
D. 参与政事,主管文教
《中国国民党党章》对“总理”(党内领袖)规定为:本党以“孙先生为总理”、“党员须服从总理之指导”、“总理有……最后决定之权”等。这些规定
A.反映孙先生深受党员拥戴
B.强调国民党内孙先生独尊地位
C.反映国民党是民主的政党
D.阻碍孙先生与共产党的合作
某条约有如下内容:“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北大西洋公约》 B.《华沙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1947年底,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使之走向颠覆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毛泽东作出此判断的背景是
A. 解放区军民不断粉碎国民党的进攻 B. 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 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D. 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