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十月,又颁布“居养法”,规定:“鳏寡孤独贫乏不得自存者,知州、通判、县令、佐验实,官为居养之,疾病者仍给医药。”“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给钱米救济;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听读,其衣衫于常平头子钱内给造,仍免入斋之用;遗弃小儿雇人乳,仍听宫观寺院养为童行。”绍兴二十八年(1158),宋廷以临安、绍兴等地的“孤遗宗子、宗女、宗妇等所请钱米微薄不可赡养”,规定年15岁以上者,“每月添支钱一贯,米一石”,年14岁以下者,“减半添支”。另外,民间资助也很普遍,资助者包括部分官员、富商等,他们大多本于传统儒学所倡导的仁义思想和社会理想,将参与社会救助活动视为仁义的实践与推广,有时还共同出资,帮助“无所取资”的士人应举赴试。
——摘自陈国灿《论宋代江南城市的社会救助》(有改动)
材料二“新政”的基本思想是:联邦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应起到比以前积极得多的作用,甚至可以担负起较为公平地分配全国财富和全国收入的责任。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障法》,设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指出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养老金、失业保险、老年保险以及对盲人、需抚养的儿童和其他遭遇不幸者的救济。多数美国人仍坚持地认为,公民的福利主要由公民自己解决,甚至罗斯福在签署这一法案时还不忘提醒美国公民,在防止风险和人生沉浮中,政府从来没有保证为所有人提供百分之百的保障。罗斯福“新政”的革新之处在于:与进步运动的改革者不同,罗斯福建立了全国范围(而非地方政府)的福利国家体制,并且在社会项目中建立监督机制。
——摘自杨立雄《“不情愿的福利国家”与金融危机——美国福利模式解析》(有改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救济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宋时期救济制度和近代美国救济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美国救济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美国学者卡尔·贝克尔说:历史便是我所知道的历史,同时他又说:历史事实会为自己说话。他强调的是历史研究
A. 应该重视史料研究
B. 是主观认识的过程
C. 兼具相对性客观性
D. 应不断提出新观点
1989年11月9日晚上擅自开放柏林墙的东德卫士杰格哭了,哭声中夹杂着当机立断的欣慰和信仰崩塌的困惑。材料说明
A. 杰格对开放柏林墙的感情很复杂
B. 两个德国终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C.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世界性成功
D. 开放柏林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会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基于这一思想,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由此可见万隆会议
A. 唤醒了亚非新独立民族国家的自主意识
B. 通过了非集团、不结盟的自主外交政策
C. 符合亚非国家保持独立发展经济的需要
D. 为不结盟运动提供理论基础,是其起源
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爆发,当时,股票猛烈下跌,银行纷纷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症结,英国
A. 政府开始实施自由主义政策
B. 欧文探索新和谐公社的蓝图
C. 通过议会改革缓和阶级矛盾
D. 政府开始对外扩张转嫁危机
希顿认为,将这样一个准备了几百年、延续这么长的历史现象用“工业革命”来界定不大合适,作为一个标签不能令人满意,需要用一个新标签来替代。希顿观点的依据最有可能是
A. “工业革命”概念的界定不具科学性
B. 工业革命引起了欧洲列强新一轮扩张
C. 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缓慢的累积过程
D. 当时人们都没有意识到工业革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