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问题:

(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各起怎样的作用?

(2)国共前两次合作破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1)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全民族抗战得以实现,并最终打败了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2)后果:第一次分裂导致1927——1936年国共十年对峙,日本乘机逐步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第二次分裂导致1945——1949国共内战,造成海峡两岸的分治。(任答1点2分,此问共4分。) 认识:国共两党在中国近现代史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两党合则两利,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斗则两伤,阻碍中华民族向前发展。 【解析】本问主要是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国共第一次合作即国民大革命,发动了北伐战争,消灭了孙传芳、吴佩孚的势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二次合作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合作最终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合作破灭,导致国共十年对峙,给日本侵华提供有利时机;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战争,内战爆发,最终造成海峡两岸的分治。第二问认识从国共合作与破裂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图表、图片蕴含了丰富的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主要政治特征分别是什么?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2)据材料二说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

 

查看答案

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

A. 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B. 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 “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查看答案

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最主要在于

A. 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B. 防止个人崇拜

C. 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D.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查看答案

俞可平在《60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写道:中国共产党把自己建立的新政权,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最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追求。其中根本政治追求的根本体现是

A.一国两制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查看答案

下列事件发生于1917年到1918年的俄国,其先后顺序是

①《四月提纲》的发表

②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③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

④布列斯特和约签订

A. ②①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④①③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