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铁路业的发展是19世纪欧美国家经济的一面镜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铁路的出现是...

铁路业的发展是19世纪欧美国家经济的一面镜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铁路的出现是由于两种需要而引起的。在企业主方面,他们明显地希望以尽可能更快、更便宜的方法将他们的货物运送到距离遥远的地方。对资本家来说,它还特别是投资场所。那些在纺织业赚了大批财富的英国人,一旦他们付过了工人的工资并把一定数量的资本再转过头来投入他们的工厂后,还保存了一部分剩余利润。他们希望从这部分利润再以体面的、牢靠的方式赚点钱。铁路投资就成了解决他们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促使全国市场进一步联结和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就是19世纪末美国铁路运输的巨大发展。铁路建筑吸收了美国工业的很大一部分生产能力,并带动了各部门的加速运转。但由于铁路重复铺设过多、营运不足、成本上升、互相竞争导致运价下跌等因素,1893年危机中全国1/4以上的铁路宣告破产。纽约金融界乘机大肆兼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85%。

——摘编自刘绪贻等《美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引起铁路出现的“两种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需要”出现的历史条件。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铁路业的发展与两次工业革命”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1)“两种需要”:扩大商品销售市场;扩大投资。 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加速了资本积累。 (2) 等级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一等 铁路业是工业革命(或者工业化)的产物 ①工业革命提高了产品与原料的运输需求,铁路可以满足这一需求;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为修建铁路提供了资本;③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发明、钢铁工业等技术进步为铁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注:此处给分应具备以下条件: “论点”两方面答全;“论据”两方面至少各答出两点。 铁路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或者铁路业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①铁路运输有利于企业扩大工业品销售市场和获取工业原料;②铁路建设本身,拉动了工业生产;③铁路业的大规模经营,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二等 论证过程中提到论点,或者只答到其中一项 按点给分。 三等 论点偏颇 按点给分。 四等 论点不合理;无论点 按点给分。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在企业主方面,他们明显地希望以尽可能更快、更便宜的方法将他们的货物运送到距离遥远的地方。对资本家来说,它还特别是投资场所”,再联系所学知识,得出“两种需要”是扩大商品销售市场;扩大投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和资本积累速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 (9分) 论点方面(2分) 论据方面(6分) 论证方面 一等 铁路业是工业革命(或者工业化)的产物 ①工业革命提高了产品与原料的运输需求,铁路可以满足这一需求;(1分) 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为修建铁路提供了资本;(1分) ③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发明、钢铁工业等技术进步为铁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1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 注:此处给分应具备以下条件: “论点”两方面答全;“论据”两方面至少各答出2点。 铁路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或者铁路业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①铁路运输有利于企业扩大工业品销售市场和获取工业原料;(1分) ②铁路建设本身,拉动了工业生产;(1分) ③铁路业的大规模经营,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1分) 二等 论证过程中提到论点,或者只答到其中一项(1分) 按点给分。 三等 论点偏颇(0分) 按点给分。 四等 论点不合理;无论点(0分) 按点给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布鲁尼指出:法不仅限制卑贱者、普通公民和富人,它也限制和约束法官、地方官吏、国王和君主,甚至对皇帝也要行使它的统治权。1308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二世的加冕誓言中首次出现了“执行和保护本国选择的法律和习惯”的话。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人对威尼斯公爵说:“公爵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因为威尼斯的繁荣,完全倚赖着各国人民的来往通商,要是剥夺了异邦人应享的权利,一定会使人对威尼斯的法治精神发生重大的怀疑。”

——摘编自于沛《世界通史》

材料三陈独秀将人权理解为“自主之权”,提出“以自身为本位”“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失无存”“中国要发展教育及工业,这是不待讨论的。但是有一件要讨论的事,就是还仍旧用资本主义发展教育及工业或用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并不是主观的要求,想利用它来破坏资本主义来改造现实社会,乃是因为客观上经济组织的自然趋势及历史进化之进程,令我们不得不相信社会主义”。

——摘编自袁伟时《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阐述了什么观点?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一些主张对于促进社会转型有什么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人权观的主要特点。

 

查看答案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主张自由贸易,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而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1789~1846年)则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二者的不同表明

A. 经济理论随时代发展而更新

B. 经济理论服务于现实需要

C. 德国经济的竞争力不及英国

D. 实现工业化存在不同模式

 

查看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认识上经历了“利用论”→“补充论”→“重要组成论”三个阶段。这一认识的变化过程直接体现了

A.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B.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熟

C. 经济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

D.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查看答案

1958年8月,毛泽东指出:“人民公社的特点有两个,一为大,二为公……农林牧副渔,农业合作社原来就有。工农商学兵,是人民公社才有的。这些就是大。公,就是比合作社更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的残余,比如自留地、自养牲口都可以逐步取消。”材料表明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目的是

A. 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多样化

B. 促进所有制进一步变革

C. 消灭私有制以实现工业化

D. 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

 

查看答案

敦刻尔克撤退指二战初期34万英法军队在德军包围下撤退到英国的奇迹。1938年武汉沦陷后,在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指挥下,大批来自全国的航空、兵器及轻重工业的机器设备被紧急抢运入川,建立起了大后方军工和民用的工业区。这被誉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其准确含义在于这一壮举

A. 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B. 改变了中国工业的布局

C. 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建设

D. 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