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尔无天理!”乙骂甲:“尔欺心!”王阳明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王阳明解释说: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
A. 追求理论的大众化
B. 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
C. 提倡“知行合一
D. 赞成穿衣吃饭等“人伦物理”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人的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 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有学者指出:“根据列宁‘评判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标准衡量,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比其前辈的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这种观点
A. 认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严重脱离当时国情
B. 在董仲舒的“天人”关系理论中能够体现
C. 认为董仲舒的思想缺乏民本色彩
D. 认为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不利于稳定儒学的社会地位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来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与法。这说明当时
A.当时出现了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B.荀子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
A.《论语》
B.《道德经》
C.《孟子》
D.《韩非子》
识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大政治制度?图二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了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什么改革?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什么矛盾的激化?
(3)图四中的机构设于哪一朝代?特点如何?该机构的设立有什么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