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

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 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 否定信仰上帝

C. 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 挑战教会权威

 

D 【解析】试题分析:比喻反映了经过宗教改革后,教徒和上帝之间的联系没有教会这个中介存在,教阶制度并未被废除,宗教仪式仍然存在,只是略有简化,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后教徒“直拨上帝的热线”说明他们与上帝直接对话,他们仍然信仰上帝,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到《圣经》,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后教徒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会作为中介的作用,因此是对教会权威的挑战,故D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查看答案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中国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国”,但在有关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被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查看答案

近代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评价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和别的思想家一样,当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他就只好把他美术化或神秘化。”材料中“破坏性强”的含义指

A. 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

B. 提出了“罢黜百家”的思想

C.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D. 对正统思想提出了大胆挑战

 

查看答案

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尔无天理!乙骂甲:尔欺心!王阳明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王阳明解释说: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

A. 追求理论的大众化

B. 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

C. 提倡知行合一

D. 赞成穿衣吃饭等人伦物理

 

查看答案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人的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 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