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心……我们使你既不属天,又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
——15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皮科《论人的尊严》
材料三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回答问题:
(1)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产生的时代背景。材料一拉近了天与人的距离,材料二拉近了上帝与人的距离,简析二者的着眼点有什么不同?
(2)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方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曾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意即人类文明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少数两三个地区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每个民族都应该谨慎地寻找自己的方位,判断自己到底是与“世界时间”同行还是被远远抛弃在外面。根据这个说法( )
A. 罗马法是古罗马处于“世界时间”中的重要标志
B. 英国从文艺复兴开始跻身到了“世界时间”当中
C.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时间”之中
D. 改革开放和国力增强使中国再度回归“世界时间”
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
A.确定“和平”“民主”方针、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D.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主张
A. 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 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C. 民族革命,推翻满清
D. 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对“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 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 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 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