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由于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传统文化上强调“忠孝相通”“忠孝同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A. 国先于家观念主导
B. 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C. 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D.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周初亦然……皆称诸侯曰‘友邦君’……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分封制
A. 继承了夏朝和商朝的王位世袭制
B. 确立了周王对诸侯国的直接管辖
C. 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D. 依据血缘关系规范权力、财富的分配
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这说明当时
A. 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
B. 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
C. 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
D. 内阁权势日盛带祸患
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中国古代的这一皇帝是
A. 秦始皇
B. 汉高祖
C. 唐太宗
D. 明太祖
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据此推断元代行省制
A. 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 彻底改变地方官的权力来源
C. 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D. 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
《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
A. 制衡行政运作程序
B. 加强中央削弱地方
C.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D. 剥夺丞相行政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