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 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D. 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相对于明代,清代
| 前三代无任何功名者 | 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 | 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 |
明代 | 47.5% | 2.3% | 50.2% |
清代 | 19.1% | 18.1% | 62.8% |
A. 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的主要阶梯
B. 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
C. 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
D. 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
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宜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
A. “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B. 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
C. 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D. “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宋孝宗是个围棋爱好者,为此内廷中供养着一名叫作赵鄂的围棋国手。赵鄂自恃得宠,向皇帝跑官要官,孝宗说:“降旨不妨,恐外廷不肯放行。”由此反映出
A. 宋代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 朝政混乱,大权旁落
C. 赵鄂自恃得宠失去信任
D. 外廷权力急剧膨胀
唐前期由1名宰相长期主持众宰相议政,并将议政记录奏请皇帝决策后再发尚书省执行;唐后期则改为每10天轮换1人主持,后又改为每天轮换。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保证议政公允
B. 防范个人擅权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权力制衡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中国(秦帝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统一文字由于中国文字所具有的性质,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 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有利于秦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D.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